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3月27日 星期三

    真诚面对广阔的社会现实

    作者:陆永建 《光明日报》( 2019年03月27日 14版)

        陈毅达的《海边春秋》(百花文艺出版社、海峡文艺出版社2019年2月出版)是一部认真而诚恳的现实主义小说。作品聚焦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开放开发热潮,以一位从北京名校毕业回闽工作的文学博士刘书雷挂职平潭的经历为线索,集中展示了实验区先行先试的大胆探索和破浪前行的奋斗拼搏,折射出新时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丰富内涵。

        刘书雷挂职的平潭综合实验区,作为党中央一项重大的战略部署,具有与全国其他开发区或实验区不同的特殊使命,它是“探索两岸区域合作的试点,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的先行先试区域,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载体和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发的新平台。

        刘书雷代表着当前一部分有激情和才干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平潭综合实验区在开放开发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如城市发展的整体协调、传统乡村的现代升级转型、民生利益提高的诉求等,具有普遍性。所以,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的思考和探索,不仅是立足平潭开放开发的个别性经验,更是站在全国深化改革开放、具有全局战略意义的整体考量。小说中既有党工委管委会基于现实考量、科学规划的思考探索,也有年轻干部深入基层、关怀民生的锻炼成长,同时还有年轻人建设家园的迫切渴求……这些看似盘根错节的纠缠,其实都根源于破解城乡二元对立格局、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根本问题。

        与传统“乡土小说”不同,《海边春秋》中的城乡冲突,并非“进步—落后”的二元对立,而是“发展—融入”的复合调整,是新城乡问题的具体表现。小说中的蓝港村是一个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和大转型关键期的海边渔村,在改造之前是传统而保守的,遵循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文明生活方式:年轻劳动力大量外流,村里“空心化”严重,村民长期保守着自产自销的手工作坊生产方式,人情往来依然延续走户串门的传统习俗,“老人会”的家族管理秩序仍然具有强大影响力……这是一个从里到外都十分传统的乡土渔村。它的传统,不仅表现在风貌情态上,更体现在精神意志上。然而正因为它的“传统”,“旧”与“新”的冲突碰撞才显得更激烈鲜明,“常”与“变”的交错融合才具有更震撼的力量。小说以刘书雷深入基层调查实情为线索,在破解难题的情节演进中,最终实现“融合共享”,看似情节反转,实则顺理成章,不仅拥有符合广大群众参与共享改革开放成果诉求的合情性,更具有符合新时代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发展要求的合理性。

        在《海边春秋》中,所谓“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等宏大而复杂的时代主题,不是生硬的概念推论或者枯燥的逻辑演绎,而是通过丰富表达实现的话语建构和价值认同,是经过生活提炼和酝酿深化达成的思想提升。小人物的笑泪悲欢、平凡日子的柴米油盐、海边春秋的日出月沉,沉浮跌宕于重大战略规划的徐徐展开,每一个音符都独特,每一节旋律都鲜明,共同汇聚成时代伟大的交响,揭示着具有深刻内涵和演进逻辑的历史发展规律。

        《海边春秋》的意义与价值,在于它敞开胸襟面对广阔复杂、沉郁深厚的社会现实。小说展现出的心系黎民、胸怀天下的情怀与气魄,恰如丘逢甲诗句“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所表达的一般辽阔宽敞、豁达明朗。这是一部诚实记录生活真相、认真探求时代意义,充满人性热度和文化深度的作品。

        (作者:陆永建,系福建省作协主席团成员)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