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2月19日 星期二

    还语文应有的魅力

    作者:楚爱华 《光明日报》( 2019年02月19日 15版)

        光明图片

        【编读往来】    

        编者的话:本报2018年10月25日《教育实践》版,围绕着“语文”这一话题,刊登了一封家长来信和两篇语文教学专家与语文教师的文章,引发社会热议。今天,我们刊发一位语文教学研究者的来信,再次传达广大读者对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的关注、对于语文的热爱、对于语文教学的热盼。

        孩子为什么会不喜欢语文?这个非常接地气、看似简单却又复杂深刻的问题,再一次刺痛了人们的神经。本人作为语文教育研究者中的一员,在多年扶持基础教育的过程中惊奇地发现,不只是孩子,很多语文老师也不喜欢语文。真是匪夷所思!

        “语文”生病了吗?

        回顾百年语文教育发展史,作为母语教育,语文是所有学科中改革最激烈也是最难服众、最有争议的一门学科。文言与白话,取谁舍谁?工具性与人文性,厚谁薄谁?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孰重孰轻?等等。在争来夺去的喧嚷吵闹中,原本仪态万方的语文蒙上了尘垢,遮蔽了原本拥有的美好模样。

        要唤醒语文教师的热爱之心,解决家长及社会的普遍之忧,当下我们最应该做的,或许是重回语文本身。问一问,想一想:语文,本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真:对语文持有敬畏之心

        什么是语文?教育学家认为语文是口头语与书面语的合称,是语言与文字、文学、文章、文化的综合体。作家认为语文是人类的第二声啼哭,是发自内心的独白和呐喊。文学家认为语文是生命的必需,就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是生命须臾不可离的精神滋养。哲学家认为语文是诗意栖居,是人类抛开名缰利锁后的心灵家园。

        不管哪种解释,语文的第一要义都应该是真。“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可以动人。”真诚是心灵的对话和敞开,是感动、信任、沟通、接纳的前提。语文所选的经典文本,或痛心疾呼或情深低语,或留恋徘徊或顿足远走,每一篇都是作家们掏心掏肺、从心灵里捧出来的真情实感。所以要聆听这些伟大心灵的回响,必须同样怀有一颗真诚敬畏之心。

        但实际情况是,很多语文课甚至是公开课、示范课,不少教师流于形式及表演,或煽情夸张哗众取宠,或不疼不痒废话连篇,在孩子们面前遗憾地失去了语文本该具有的真诚立场。以一堂课的导语来说,堆砌华丽语句的肤浅式,“猜猜他是谁”的明知故问式,不合学情的敷衍导入式等。这些不是从心灵发出的作假的语言在课堂上惯性运作,看似无关紧要,实则极深地伤害了孩子们的纯真心灵,让他们对语文失去了信任及兴趣,结果自然是厌恶和排斥。而老师,自然也不会对虚假课堂产生自我认同。时间久了,就会滋生倦怠。

    美:体悟语文整体意境之美

        那些可爱的充满性灵的字符,能让我们在干枯的冬天眺望到姹紫嫣红的未来,嗅到青遍天涯的小草的气息。有谁不爱她的美好呢?“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摇曳的秋千、飘零的花雨、伫立的佳人,尽管格调伤感,但那又是一幅多么诗情画意的场景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篱笆、南山、诗人,与苍茫天地交融在一起,物我两忘、大音希声。“春江海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明月跃出海面的那一瞬间,江天一色,水波荡漾,那种欲说还休的意境之美让多少尘世的灵魂为之震撼!

        可是,我们的很多语文课却总是不顾及这些。教师们对课堂评价单一,不注重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看重的只是字词读音的正确、解释的精准,以及整篇翻译是否通达,要的只是固定死板、千人一面的标准答案。一篇意蕴丰美的作品被拆解得支离破碎,成了一地的零件。孩子们喜欢组装机器人,可是却没有能力在这样的肢解甚至数十遍对同一字词的无聊拼写之后,再拼凑起一幅打动幼小心灵的美好画面。

        究其原因,应试观念、教师中心、知识中心无疑是语文课美感丧失的病根。美好体悟不在场、只查考浅层记忆、复述准度的语文,是“伪语文”,是无聊至极的语文。

    趣:用趣味点亮语文课堂

        如果说“真”“美”是语文固有品格的话,那么“趣”就是语文的艺术之魅了。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多以叙事为主,是一门“有意图”的叙事艺术。这也是每学期新课本发一摞,孩子们争先恐后先看语文课本的原因。那个深夜写信给爷爷的万卡,只写了“爷爷收”三个字。爷爷能收到吗?将思念定格在父亲“背影”上的朱自清,明明与父亲有过节儿,为什么看着父亲爬上爬下的背影却屡屡流下眼泪?那个曾经的败家子、后来发了大财被一家人奉为救世主的叔叔于勒,却被一场巧遇还原为穷水手。作者一家人还会与他相认吗?这些感情复杂、情节曲折的人物和事件,强烈吸引着孩子们。

        即便没有故事,如果教师用心挖掘,照样也能用趣味点亮课堂。以被称为“八字宪法”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中容易枯燥的识字一环为例:“又”,早期是手的象形字,凡带“又”字旁的字大都与手有关。“取”,即古代士兵按手中俘虏耳朵的数量计算战功,那大家猜猜“双”“友”“争”是什么意思呢?再如说明文,巧妙植入情感,“大家能不能发自内心地给地球母亲写一段话呢?”(《只有一个地球》)谁说这样的课没有趣呢!

        趣味的下一环是深度。在趣味的延伸中提升学生的探究力和思辨力,从而实现高效教学。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不少语文课既无趣味也无深度。教师表情严肃,讲课平淡死板,有时还偏离主题。或纠缠于一些无聊的细节,或把语文课上成了其他课。如朱自清的父亲爬栏杆属于不守交通规则,从贾府看中国的园林建筑等。这些话题乍看起来似乎有趣,但实际上偏离了课堂深度的正确挖掘,剑走偏锋式的“非语文”的授课方法,严重挫伤了孩子们对语文的热情和兴趣。

    智:站在语文道境的高度

        如果说知识层属于语文“技”的层面,真、美、趣属于语文“艺”的层面,那么智,无疑就是语文的最高境界——“道”境了。语文旁学杂收包罗万象,不仅在知识层、能力层给人提供助力,更能在精神层面给予人们智慧的导引和滋养,这是其他学科所不多见的。

        语文,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宝库。在这里,我们可以聆听到圣哲先贤修身做人的谆谆告诫:坚忍不拔、自强不息、诚信守诺、仁爱孝悌;可以惊艳到苦难的中华民族一次次在文学之巅肆意绽放的艺术之花:诸子散文、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可以体察到在命运与时代的取舍面前,文人士大夫如何在血与泪的权衡之后安顿自己的灵魂:闲适陶渊明东篱把酒的淡泊明志,忧患范仲淹耿耿于心的家国情怀,深沉欧阳修“三乐”背后的沧桑孤独,睿智苏东坡与天同化的超越旷达……在波涛汹涌、汪洋恣肆的智慧的海洋里,谁能不被醍醐灌顶呢?

        语文,可以移人性情,使“懦者立”“怯者勇”“狂者谦”“顽者廉”。其对成长中的孩子们人文底蕴及思想品质的锻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照亮孩子应先从照亮教师自己开始。因此,语文教师要警惕普遍的短视心理,时刻留一双眼睛反思课堂:是否站在了语文道境的高度,是否做到了用智慧照亮课堂、让每一个生命都能神采奕奕地登场。一些成就斐然的教学名师,如“闪亮每一堂课”的于漪老师,“磨炼加苦研”的余映潮老师,“我即语文”的陈日亮老师等,都是站在语文的至高处,大胸怀远视野,珍爱语文如生命。

        真、美、趣、智。驱散遮蔽,语文原来拥有这般奇妙可爱的模样!谁能不爱她呢?让孩子们爱上语文,就先从语文教师爱上语文开始吧。

        (作者:楚爱华,系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天津市滨海新区服务基础教育专家团队语文学科专家)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