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提出2019年将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0个左右有条件、有基础、规模适当的城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根据《方案》,现阶段以大宗工业固废、主要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危废为重点,强化源头大幅减量、充分资源化利用和安全处置。对一些有基础的城市来说,争创“无废城市”无疑会为今后提升整体形象、美化生态环境带来重大机遇。
“无废城市”是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不过,“无废”并不是没有固定废物产生,也不意味着完全资源化利用,而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旨在最终实现整个城市固定废物产生量最小、资源化利用充分、处置安全的目标。
显然,建立“无废城市”能为城市工农业绿色生产、生活垃圾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带来重大的发展机遇,不仅环境效益巨大,经济效益也极为可观,必将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实现能源、环境、经济、社会共赢,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柱和经济增长新动能。然而,毋庸讳言,作为新事物、新理念,“无废城市”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健全长效机制,在制度体系、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不断探索和经验积累。
首先,要做好科学、长远的规划,夯实制度基础,及早进行超前顶层设计。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导向的引领作用,建立“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优化固体废物管理体制机制,强化部门分工协作,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其次,要出实招提振信心,加快技术创新和管理制度创新,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在全球范围内,固废已成为仅次于水务的第二大环保产业。固废处理涉及的细分行业较多,包括垃圾填埋、堆肥、焚烧、再生资源、危废处理等多个领域。为此,要深挖废物利用这一富矿,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水平,推动循环经济,实施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推进清洁生产前沿技术的研发集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装备标准化、系列化、成套化;发展绿色能源,构建“无固废产生”的能源体系,精准高效治污,实现城市固废的资源化与无害化。
再次,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地方政府要积极发动公众参与到无废城市建设中来,营造合力攻坚、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树立“无废城市”人人有责的环保理念,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建成“无废城市”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相信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座座“无废城市”必将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细胞工程”,在中华大地绽放异彩。
(本报记者 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