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笔谈】
近期,笔者网购了一盒茶叶,打开后发现,质地上乘的纸袋套着硕大的彩印硬纸盒,内衬丝绸,5个精制的铁皮盒陈列其中,里边是彩印塑料袋包着的1两茶叶。估算一下:该包装物体积约0.15立方米,重达2.5公斤,内装茶叶却仅为0.5公斤,实有“买椟还珠”之嫌。笔者又上网浏览了几家著名的商业网站,没想到不少土特产商品都存在过度包装的情况。
无独有偶,前几天,笔者给居住在上海的表姐寄去鄂西武陵山区的特产天麻,没想到表姐打来电话对东西赞不绝口,尤其是手工制作的包装篦筐,认为既保持了内装天麻的原汁原味,又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突显大山土家族人精湛的传统制作工艺,还别致实用,完全可以另作他用,比如盛装其他东西,或当成生活装饰品。
近年来,互联网经济和农业特色产业的迅猛发展,彻底改变了土特产的传统销售方式。卖家与买家、中间商和消费者大多利用“互联网+”方式进行交易。就是山里人家,也能通过互联网把自产的特色农产品销售到天南海北。在此过程中,为了便于运输和销售,对土特产进行包装也成为市场的必然要求。
对土特产进行适度包装,有利于销售、增加附加值,本无可厚非,但如果过度强调包装,则不仅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和消费者负担,还会误导消费观念,在社会上诱发奢侈不实之风。与此同时,大量使用包装材料,还会浪费宝贵物质资源,产生大量包装垃圾,增加处理成本。
还记得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的土特产包装大多就地取材、手工制作,有篦筐、竹篮、藤篓、木盒、草袋等。当时,经过这些材料包装后的土特产,也能够很好地保存、运输、销售。如今看来,这些突出地域特色的包装物,在保持土特产原始风味和特质的同时,还增加了商品附加值;让消费者在消费土特产的同时,也能记住乡愁,弘扬乡土文化。使用这样的包装,不仅能够就地取材、方便制作,还能变废为宝、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并为当地百姓创造就业机会,增加经济收入,可谓一举多得。
当然,对土特产进行包装并非要把过去的东西直接拿回来用,毕竟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消费在升级,人们的品位也在提高。笔者以为,有必要通过就地、就近取材,利用现代制造技术,注入乡土文化特质,添加当代文艺元素,设计、制造出既绿色环保,又适合当前市场销售的包装物料,对土特产进行科学、适度、合理的包装。对此,笔者有几点思考:
第一,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土特产核心产区和知名品牌生产基地,设计、制造出绿色环保、富有地方特色的包装物品,替代不环保的包装材料。各级政府要抢抓机遇,强化政策扶持,实施经济补助,撬动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包装物料替代行动,让新型包装物料能够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清理一批与绿色生产与绿色生活不相适应的技术规程和政策法规,修订、出台新的相关要求和政策;同时,限制不合格的包装,依法处罚过度包装,大力支持土特产包装替代行动,为土特产包装“增绿”,为农民增收添力。
第二,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广泛宣传,引导、动员土特产生产企业、种植合作社和广大农民多算效益账、环保账。尤其是土特产生产龙头企业、种植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应尽可能多使用亲自然的传统包装物料,通过示范、表率,引导更多人使用亲自然的传统包装物料,逐步让传统包装物料进入市场。比如,南方山区盛产毛竹,完全可以通过本地特色工艺,把竹类加工成篦筐、篦篓、竹篮等包装物品,助力土特产的包装销售。
第三,开展土特产包装替代行动,用好市场无形之手也很关键。为此,有关部门应该要求销售者公开包装物料指标、环保指标等,引导消费者选择经过环保绿色包装的土特产,从而倒逼生产者和销售商进行土特产包装改革,助推传统包装物料重回土特产市场。
(作者:李学辉,系湖北省巴东县环保局环评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