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10月27日 星期六

    三秋薪火,一脉相承

    作者:王珏 胡胜 《光明日报》( 2018年10月27日 12版)

        迟小秋在《宋家姐妹》中扮演宋庆龄

        当今活跃于京剧舞台的第三代程派传人中,迟小秋无疑是一位佼佼者。也难怪这位程派“大姐大”拥趸者甚众,她艺术起点高,在程砚秋先生嫡传弟子王吟秋先生门下专心问艺十数载,尽得真传。从“砚秋”到“吟秋”,再到“小秋”,一个“秋”字,也许是冥冥中的天意:三秋薪火,一脉相承。

        19岁的小秋,一出道即获得戏剧界的最高荣誉——戏剧梅花奖,被梨园耆宿翁偶虹先生誉为“程派标准传人”。在继承程派艺术的道路上,她潜心静气,刻意求工。如果说1984年获得梅花奖是她人生的一个高峰,那么在接下来的艺术生涯里,她不断攀登,不断超越自我,1997年荣获原文化部第7届文华奖,更是实至名归。2014年纪念程砚秋先生诞辰110周年,她献演了十出程派大戏,轰动梨园内外。戏迷从全国各地会聚北京,共享这场难得的艺术盛宴。回顾小秋的艺术成长轨迹,可以看到,她的成功在于尽得程派艺术精髓,以“嫡传”“正宗”而俘获戏迷、观众。

        如果说在对传统的继承上,小秋是中规中矩,力图奉献给观众原汁原味的程派,那么,在多年舞台实践的跌爬滚打中,她也在试图创新。她以自己对流派艺术的深刻领悟和勤奋思考,在摸索中前行。

        程砚秋先生本人就极为重视艺术创新,在对传统的继承中融入时代思想,在艺术实践中求新、求变。1930年首演的《荒山泪》(一名《祈祷和平》)反苛捐杂税;1931年排演的《春闺梦》反内战;1935年首演的《亡蜀鉴》刺投降辱国……这一系列剧目的排演,可见程先生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对民生疾苦有感怀。他自觉以“人民性”“时代性”贯穿始终,而又成功突破了“高台教化”之弊,思想性、艺术性水乳交融,臻于完美。王吟秋先生尽管受时代影响,人未尽才,但还是尽其所能,编演了《平地风波》《火焰驹·打路》等新戏新腔,尝试突破。

        小秋在这一点上,深受师祖、师父影响,也试图突破自我和传统壁垒的限制。早年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胡笳》,后来的《法官妈妈》《宋家姐妹》《三娘教子》,都是大胆尝试与创新。这里面有对传统老戏的改编、升华,有对新戏的开拓,既有编剧的大胆突破,也有唱腔的移步换形。

        《胡笳》可以说是新时期新编历史剧中少有的经典,与上海京剧院的《曹操与杨修》堪称新戏“双璧”。该剧取材于《三国演义》,却避开了重大政治斗争题材,由程祖的《文姬归汉》生发开来,但主体精神和前者迥然不同。文姬对曹操由相知到相疑,到最后互剖衷肠,在小秋“程味儿”浓郁的唱念做舞之下,将人物情感起伏演绎得入骨三分,激情处,酣畅淋漓,迂回处,一唱三叹。新腔迭出,佳句警人,经典唱段“日暮归鸿声声渐远”等脍炙人口。剧本创作和演员二度演绎的成功,造就了京剧舞台的新经典。

        《法官妈妈》和《宋家姐妹》,则在人物塑造上突破了程派苦戏的桎梏,两位现代女性不论是尚秀云还是宋庆龄,都是对程派程式由内而外的突破尝试。《法官妈妈》还是小秋在沈阳京剧院时的作品,剧本以优秀法官尚秀云的先进事迹为原型,描写了她以慈母般的关爱,感化失足少年张帅的感人故事。小秋准确把握了剧中人物的情感尺度,呈现给观众一个全新的程派舞台人物——女法官。《宋家姐妹》则是她进入北京京剧院以后的作品,是她在继承、发展程派艺术上的又一次尝试和挑战。此前程派的艺术形象从未演过伟人,因此表演的分寸很难拿捏。小秋观看了大量相关书籍和影像资料,并亲到宋庆龄故居,零距离体验,最后的舞台呈现,完全颠覆了程派悲苦压抑的传统形象,转为坚毅、端庄、含蓄、深沉,发挥了程派艺术内敛处发力的特长,以程派特有的四功五法再现了一位温润贤淑、端庄大气的革命先驱。

        对一些传统老戏,小秋也非一成不变的“拿来”,而是小动刀斧,匠心独运,如《三娘教子》是增益首尾,在老戏核“机房”一折的基础上完善、发挥;《锁麟囊》则是压缩、精简零碎场子,把演出时间整整压缩了25分钟,使“剧情显得更加合理,舞台也更干净”。

        对一些其他流派的名段,小秋也有意“尝鲜”,如京剧《红云岗》(《红嫂》),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由梅兰芳先生弟子张春秋先生唱红,1976年拍成电影,名段“为亲人熬鸡汤”广为传唱,小秋尝试着巧妙地以程腔为基调,糅进了梅派的元素,程梅交融,既有程派的婉约,又有梅派的清丽,低回处“幽咽泉流冰下难”,高亢处“铁骑突出刀枪鸣”,层次分明,露演后在戏迷中风靡一时。就是样板戏《海港》中“进这楼房想起当年景象”的经典唱段也是她尝试以程腔演绎的对象。可以说,让老戏与时代同行,让新戏抓住观众,是小秋不懈的艺术追求。

        小秋在艺术上的成功,为今天的戏曲人提供了一个范式:继承与发展并重,一方面要原汁原味儿地继承,一方面又要大胆突破,突破程式、突破局限。而这两方面,又有先后主次,要先深刻领悟、全面继承乃祖、乃师的艺术经验,由“形似”而臻于“神似”,然后再融入个人的生命体悟、艺术理解,以及时代审美风尚,为老戏注入生机,使之与时代与观众同步,这才是京剧乃至整个古典戏曲延续艺术生命的正解。应当说,小秋现象值得戏曲工作者和研究者深思。

        (作者:王珏,系辽宁大学文学院讲师;胡胜,系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