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界面】
二锅头、榨菜销量上涨,低价团购平台快速崛起……近期出现的诸多现象引发了关于我国是否正在发生“消费降级”的讨论。
消费究竟是在升级还是降级?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平稳上升,消费者消费意愿不减,消费需求日趋个性化、多元化,服务性消费、新兴领域消费迅速增长,新消费群体的消费潜力得以释放,“消费降级”的说法有失偏颇。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表示,当前市场出现部分大众化商品销售较好的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消费升级的新趋势。
1.理性消费,不再为溢价买单
如何评判消费降级还是升级?不少业内人士分析称,既要看消费内容,也要看消费方式,还要看消费观念和消费心态的发展变化。无论是二锅头、团购还是共享单车,这些产品受欢迎都不足以成为“消费降级”的注解。
从数据来看,全国居民收入水平增速仍然在稳定增长。2018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63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8.7%;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609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8.8%。从能够直接反映工资、薪金所得情况的个人所得税来看,今年前7个月,全国个税收入9225亿元,同比增长20.6%,比2017年全年增速还高了2个百分点,也从侧面反映了居民收入的增长。
“消费水平取决于长期收入水平和总体收入,真正意义上的消费降级只有在收入水平持续下降时才会发生,而从当前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看,没有这样的基础。”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指出。
在居民消费意愿方面,今年5月,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122.9,消费意愿指数为114.3,均处于历史高位区间。
居民收入平稳提高,消费意愿不减,而现有的消费现象更多体现了差异化消费的特征。如今,人们追求品质生活方式,更多个性化需求得以充分释放。人们从炫耀性消费中走出来,钱不再大手大脚地花,不一味追求大牌,而是更追求性价比,更有针对性,更愿意用较低的成本满足个人消费需求,不为无谓的溢价买单。专家指出,这是消费者的消费心态更加成熟、更加理性的表现。
例如,为了饮食健康,如今人们更青睐以蔬菜水果为主的饮食,喜欢自己动手下厨,而更少吃高脂食物,不能认为是消费水平的下降;人们选择地铁+共享单车的出行方式,是绿色出行方式的选择;在穿衣、家居生活方面,极简主义的流行,更是体现出时尚的品位。
对于一些低价团购平台的崛起,更应当从区域分化的视角来看。联讯证券董事总经理李奇霖认为,这些平台的崛起并非原来追求品质生活的人群消费降级,而是在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仍然比较大的今天,通过“共享+拼单”的方式,下沉市场,释放了小城市和农村人群的消费需求,恰恰是消费升级向小城市和农村传导的结果。
“消费提质升级后,人们更注重心理和精神满足,消费对象发生转变,人们的总体消费越来越多地从实物商品消费转向服务消费,食品、服装等在总支出中的占比下降,教育、文化、娱乐、医疗、旅游等方面消费占比不断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尽管处于较低水平,但它只反映商品消费的部分,并未反映其他消费层面增长情况,因此增速放缓并不奇怪。”赵萍指出。
2.消费逐渐转向服务领域和新兴业态
消费升级表现在哪些方面?高峰提出,一是消费者从选择杂牌商品到选择安全放心知名品牌的消费升级。有品质保障、经济实惠的行业知名品牌产品热销,满足了多样化的品质消费需求。二是消费方式的升级。多样化电商的发展,带动了网络消费群体的扩大,满足了中小城市和乡村新的消费群体的购买需求,同时也反映了电商领域差别化竞争的趋势。三是消费观念和消费心态的升级。共享经济等新的消费形式,反映了消费者更加理性、推崇绿色环保的消费趋势。
恩格尔系数指食品支出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例。从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来看,2000年首次低于40%,2017年全年数据首次低于30%,2017年及今年上半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均为29.3%。全社会恩格尔系数下降,是消费升级的重要体现。
各国发展经验表明,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后,消费需求会更多从商品层面转到服务层面。当前,我国人均GDP早已超过8000美元,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跨入了中产阶层,高品质消费和个性化消费成为消费升级的主要推动力。我国居民消费整体已经呈现出从注重量的满足转向追求质的提升,从有形物质产品转向更多的服务消费,从模仿型、排浪式的消费转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等趋势。
中国社科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鹏指出,传统领域的消费更加注重品质化、个性化,从满足基本需求转向改善需求和高质量发展,消费的被动意识逐渐被消费者为满足个人需求的主动意识所代替,食品饮料、家电服装、轻工制造等传统消费领域龙头公司高速成长,消费者越来越愿意为品质付费买单。
同时,在一些新兴领域,消费需求正在快速上升。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与互联网相关的消费业态快速增长,网络平台与饮食、出行、购物、娱乐等生活的方方面面互相渗透;游戏、短视频、直播等新兴业态,以及电子书、在线音乐、在线动漫等成为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消费领域。“裹挟着新科技革命的基因,消费的形态和领域拓展,基于实物的附带服务消费和单纯服务消费逐步成为消费升级的主要特征,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的广泛连接,将企业、消费者连为一体。”张鹏表示。
张鹏还提到,新一轮消费升级还伴随着中国人口结构快速转变的事实,大健康领域成为消费热门。随着中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随之而来的是保险、医疗等行业高速增长,生物医药、医疗服务、保健护理等领域的消费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未来还有巨大增长空间。
3.以提质升级释放消费潜力
关于消费降级的担忧和焦虑从哪里来?有专家指出,一些虚假宣传、诈骗等行业失信的不良现象,严重影响居民的消费体验,难免打击居民对消费品质的信心。例如拼多多出现的假货和山寨产品,旅游市场的“不合理低价游”诱导游客购买粗制滥造的商品,保健品市场的虚假宣传和欺骗等。
可以看到,尽管当前我国居民对服务性商品的消费意愿提高,但服务业发展仍不平衡,服务行业水平参差不齐,服务业社会化、产业化、现代化程度不高;在消费升级速度加快、消费结构发生变化的同时,满足消费升级需求的商品和服务供给依然不充足。
专家认为,为适应消费市场的发展变化,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质量,激活推动消费升级的内生动力,在提升传统消费的同时,大力培育新兴消费,进一步激发潜在消费活力。特别是在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发展空间较大的幸福产业,更应健全行业规范。企业应提升诚信意识和服务品质,通过创新创意、产业融合等方式增加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供给,带动消费提质升级。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赖阳认为,相关政府部门应积极改善营商环境,促进资本在经济中实现良好的配置与流动,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便利。同时鼓励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从民生保障消费、文化体验消费、传统商业互联网转型三个方面发力。
“当前,制约消费扩大和升级的一些体制机制障碍仍比较突出。”国家发改委综合司巡视员刘宇南日前表示,“比如,重点消费领域市场还不能够有效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监管体制也不能很好适应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迅速发展,质量和标准体系仍然滞后于消费提质扩容需要等。”
对此,刘宇南指出,要围绕完善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构建更加成熟的消费细分市场,壮大消费新增长点,以适应居民分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健全质量标准和信用体系,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强化政策配套和宣传引导,改善居民消费能力和预期。
(本报记者 鲁元珍)
链接
打造与消费时代相适应的制度环境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迟福林
这些年,我国消费环境出现明显改善,老百姓反映的老年人消费陷阱、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正在逐步解决。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建立让社会普遍参与监管的大数据,加强相关立法,严厉依法打击消费领域的各种犯罪行为,确保消费安全已经成为我国进入消费新时代的一个重要需求。我国开始进入消费新时代,理念和行为上都需要和这个新时代相适应,共同打造一个适应消费新时代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
消费升级是供需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刘学智
从消费阶段看,过去是解决温饱的消费,很多消费产品从无到有,都经历过快速增长期。现在,我国已经进入消费升级阶段,大部分产品的拥有比率已经较高,过去消费增长快的领域增速会逐渐放缓,消费升级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消费升级是供需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从需求看,随着需求结构从过去温饱型向高品质提升,民众对消费升级的需求日益强烈。从供给看,随着经济结构逐渐转型,更优质的消费产品得以供应,特别是非物质形态的服务业发展较快,为消费升级提供了条件。
居民消费从重数量过渡到重质量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姜超
在收入改善、人口老龄化与技术进步推动下,中国居民消费不断升级:一是传统消费比重已呈趋势性下行,新兴消费需求爆发。二是居民从数量消费过渡到质量消费,收入上升为提升生活质量提供了物质基础,食品消费以膳食均衡为方向,耐用品消费以舒适度、智能化为方向。三是收入上升同样使居民消费从实物商品向服务扩张,令服务性消费增势强劲。
将服务消费作为提振消费的主动力
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黄志龙
实现提振消费,一要对居民和家庭减税降费,提高居民和家庭可支配收入;二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养老体系,使更多的家庭敢于消费;三要推动商品和服务的品质革命,使各种高性价比、高品质商品受到消费者青睐;四要注重挖掘服务消费的潜力,把服务消费作为提振消费和消费升级的主动力。
(温源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