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者说】
人的一生都要有一个念想,高远的理想信念对于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至关重要。哪怕是如同余华小说《活着》里的主角福贵那样,无论遭遇多少苦难都要坚强地活着,活着本身就是人生的一个念想与信仰。冯小军、尧山壁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绿色奇迹塞罕坝》讲述的就是一个关于坚定追求人生信念、完成宏伟事业的当代传奇故事。
塞罕坝机械林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决策,1962年上马。50多年来,三代林场干部职工前赴后继,在高寒贫瘠的沙地上种植树木,最终种成了一个112万亩的大好林场,让一度失去的森林重新回来了。他们重建了人工林生态系统,有效阻止了浑善达克沙漠南进,确保了京津地区的生态安全,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2014年,塞罕坝机械林场被中宣部作为“时代楷模”隆重推出,并向全社会大力宣传推介。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的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指出,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
2017年底,塞罕坝机械林场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地球卫士奖”。在建设塞罕坝机械林场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英雄。作者在倾情刻画这个英雄群体时,首先注重渲染塞罕坝环境的极端恶劣:塞罕坝之前是清朝的皇家围场,自从晚清开围以来,森林遭受严重破坏,后又历经日本侵略者肆意掠夺,塞罕坝几乎沦为一片荒原,土地贫瘠,生存条件极其恶劣。塞罕坝机械林场创立之初,创业者们居无定所,基本上住在低矮漏风的马架子里,饮食上仅有最粗粝的一些食物,天寒地冻,昼夜温差大,全年无霜期只有七八十天,积雪期长达五个月之久,风沙酷烈,种树十分不易。好不容易种下去的树,开始时成活率极低。
但是,国家需要植树造林,首都的环境保护需要筑牢北方的绿色长城,这一切都呼唤建设强大的塞罕坝林场作为保障。通过作者的详尽描写,读者可以了解到,为达此目的,一批又一批劳动者北赴塞外,如愚公移山、精卫填海一般,锲而不舍地同恶劣的环境作抗争,在冰天雪地里抛洒热血和青春,用一年又一年的努力,一点点地扩大林场面积,一点点地筑起坚固的绿色屏障。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当代愚公精神,体现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体现了专心致志、矢志不渝地做好正确的事情,从不气馁、从不叫苦叫屈的高尚精神。塞罕坝这一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正是源于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矢志不渝坚持做好植树造林这样一件正确的事情,源于这一群人坚定不移地建设绿水青山的理想信念。《绿色奇迹塞罕坝》一书雕刻了塞罕坝机械林场干部职工群像,实质上是一首热情赞美艰苦岁月和苦难生活锻塑出的平凡英雄的诗篇,它所讴歌的正是这种奉献、牺牲、创业、担当、作为的塞罕坝精神。
在作者笔下,每个林场人都是英雄。张启恩原来在林业部任工程师,祖国的一声召唤,就令他毅然舍弃了京城优越的生活条件,举家搬到塞罕坝。东北林学院的大学生们得知塞罕坝建设机械林场的消息,纷纷报名前来参与。就连承德二中的六名高中女生,也踊跃报名加入林场建设……在大生产大建设热潮中,每个人都是一块砖,祖国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在机械造林初战失利的情势下,为了稳定军心,林场负责人王尚海、刘文仕决绝果断地把全家从承德城里搬到了坝上,就连刘文仕的小脚母亲也跟着来了。环境恶劣、食物粗糙、蔬菜罕见、住处简陋,为了御寒,林场人只能穿裹上叉裤、裹腿和毡袜。刚毕业的大学生孟继芝被冰雪冻伤,因为医疗条件匮乏,没能及时得到医治,最终导致截肢,被组织上安排去围场县林业局值守森林防火电话直至退休。林场职工生活艰苦找不到媳妇,于是有不少人就在当地找了棋盘山村里的女性,成就了一个独特的“老丈人村”。林场教师张淑言忙于工作,只好将孩子用绳子系在炕上,有几次差点发生绳子缠住孩子脖子的事故。守望森林的护林员生活更是艰苦,特别是坚守在塞罕坝最高峰大光顶子山望火楼的人,寂寞孤单,生活条件恶劣,作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牺牲。
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半个世纪,成千上万人,坚持不懈地做好植树造林、建设绿水青山这样一件正确的事情,将一棵树的文章做到极致,最终成就了一番伟大事业,绿化了一大片国土,将森林覆盖率提高到了80%,创造了“华北绿肺”的人间奇迹,每年涵养一亿多立方米的水源,创造了数以百亿计的生态和经济价值,富裕了一方百姓,为首都筑起了严密牢靠的绿色屏障。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一桩事业!又是多么隽永的一段当代传奇!他们的人生价值在这个成就里全都得到了体现。绿色念想,绿色信仰,绿色奇迹,是支撑他们的强大精神力量。有了这样坚定的信念和理想,他们才能克服无数困难,作出自己的成就,实现人生绚丽多彩的梦想。作者赞美他们,实际上也是在赞美这种担当、奉献和牺牲精神,赞美这样坚定的人生信仰。
这样的信仰在今天我们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其意义尤显重大。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就包含了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在当前我国不少地区仍面临生态恶化、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环境困境的现实面前,高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生态文明的旗帜,强调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倡导植树造林,无疑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而塞罕坝机械林场半个世纪的艰苦实践,已然为今天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树起了一道很高的标杆。生态文明建设,是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一环,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的基础与保障。为生态谋,乃为子孙万代谋;为环境计,是为国家昌盛富强计。因此,如何强调塞罕坝的重大意义都毫不过分。《绿色奇迹塞罕坝》一书以文字的形式,留存了关于一个时代、一代人艰苦创业的生动记忆,留存了一群人毫不动摇践行愚公移山精神的影像,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这是一份珍贵的国家历史记忆,作为崇高精神的一种源泉,可以长久滋养和哺育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
(作者:李朝全,系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图片均选自《绿色奇迹塞罕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