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9月04日 星期二

    “老兵应该受到永远的尊敬”

    ——画笔下镜头中的世界反法西斯战士

    作者:本报记者 安胜蓝 《光明日报》( 2018年09月04日 09版)

        市民正在参观展览。吴娟摄/光明图片

        70多年前,一场激烈的战斗刚刚结束,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一名中国军人遥望远方,誓要力拒日寇,保卫家国。而在千里之外的另一片土地上,一名白俄罗斯军人正背着画笔,星夜兼程赶赴前线,与德国法西斯作战。

        “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荣辱系于一人者轻,而系于国家民族者重。国家多难,军人应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1937年7月7日,宛平城外,面对疯狂进攻卢沟桥的日军,佟麟阁将军这样说道。

        “全体人民都在和敌人作战,为夺取自由而斗争……前线的生活既艰难又充满不安和焦虑,但是我们始终坚持信念。”1943年,遥远的苏联卫国战争前线,正与敌人和严寒激烈抗争的白俄罗斯军人谢尔盖·卡特科夫这样写道。

        他们素不相识,却置身于同一场战争里,为了共同的目标——捍卫自由与和平而浴血奋战。

        今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同一展厅,两个特殊的展览——“前线军人、画家谢尔盖·卡特科夫眼中的战争”与“永不褪色的记忆——抗战老兵肖像摄影展”同时面对观众。一面是60多幅抗战老兵沧桑而坚毅的面容,另一面是白俄罗斯军旅画家谢尔盖·卡特科夫的110多幅画作,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老兵与老兵终于在9月3日这个伟大胜利的日子里相逢,在同一个时空里彼此凝望。

        铅笔勾勒出人群中一个个简单利落的人体轮廓,大面积涂画的斜线渲染出夜幕的场景,这就是铅笔画《夜行军》的画面内容。作者卡特科夫,就是一名参战士兵。1941年卫国战争打响,谢尔盖·卡特科夫入伍参军,奔赴前线。这些行军途中的随手速写,看似粗犷而杂乱,但一笔一画中,都蕴含着卡特科夫作为一名前线军人勇敢坚毅的战士气质。战斗之激烈,如他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我们夜以继日,忘却了时间,紧张到极点,不眠不休。”而他的内心,又始终是柔软的,饱含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为战争的残酷而心痛,为和平的到来而满怀希望。在他的笔下,有热勒夫战役中满目疮痍的城市和森林、瓦尔代美丽的湖泊,还有在机场等着迎接他们的人民……

        中国,对卡特科夫来说并不陌生,他的征途从遥远的莫斯科一直到中国的满洲里。1945年,他在中国东北,参与了对日本关东军的战斗。在中国的日子是他难忘的一段经历,他留下了大量中国题材的写生画。有白雪皑皑的松花江岸、东城的茶馆、中国男人女人的肖像画……这些平实的画面里所传达的,是人类对和平共同的向往,无论是中国人还是白俄罗斯人,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都在为捍卫和平而战,而他要用自己的画笔记录下这场伟大斗争的英雄历史。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大部分作品中都表现了生活乐趣,生气勃勃,都有特殊的含义”“这些素材变成了时代的艺术史记,也成了整个英雄历史的一部分”。

        在同一展馆里,与白俄罗斯老兵卡特科夫面对面的,是中国60多位抗战老兵的摄影肖像。与其说是艺术作品,不如说是最深刻的历史记忆。“这场战斗持续了45天,我们所在的部队,为了躲避飞机,经常钻树林。我们师过汾河时,日军追击,战马都陷进河里,子弹像下雨一样……”93岁的抗战老兵张怀义对当年的战斗场景记忆犹新,照片中的他已经迟暮,面容满是岁月的刀劈斧凿,却磨灭不了他抗日英雄的气魄。这些老兵年龄最大的110岁,最小的90岁,摄影展记录了这些抗战老兵在民族危亡之际进行的浴血奋战,记录了这些抗战老兵对历史的深情诉说。老兵永不死,只是渐凋零。张怀义、康成安、张三盛……每一个名字就是一段英雄史记,每一个为国家民族战斗过、奉献过的老兵,都是一座高大的丰碑。

        展馆出口,观众留言簿上,一位读者写道:“世界人民的心声是共通的,老兵应该受到永远的尊敬。”

        (本报北京9月3日电 本报记者 安胜蓝)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