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诗词是按照摄影和诗词的艺术创作规律,通过照片表现诗词意境或运用诗词语言描绘摄影画面,抒发作者情感的综合艺术形式。摄影诗词是一种独特的艺术类型,既有诗词艺术的大胆想象,利用语言艺术的哲理内涵启迪人们心智,又有摄影艺术的真实记录,通过直观的影像色彩吸引读者眼球。摄影负责“象”的呈现,使诗歌具有美的视觉形象;诗词负责“意”的阐发,使照片突破画面的局限。
照片和诗词产生的复合审美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单独的摄影照片或单独的诗词艺术,照片和诗词在互动中实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艺术增值。
摄影诗词是人类艺术史上诗画传统的现代嬗变
诗画同源是中外艺术家的共识。古希腊诗人西蒙尼德斯说:“诗就是有声的画,画就是无声的诗。”苏东坡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中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倾心。”诗与画在美学风格上的高度契合使这两种艺术形式的相互交融历经千年而不绝。以诗题画、以画摹诗是诗画交融的主要表现形式。随着一种更加便捷的视觉艺术——摄影艺术的诞生,无绘画技能的普罗大众也可以通过摄影从事跨界的视觉艺术实践。受到摄影作品通俗美和易得性的冲击,诗画合作日渐式微,并逐渐由摄影诗词承续,成为现代社会视觉传达和记录的新选择。
在我国,摄影诗词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主要刊登在报纸副刊和文学艺术类期刊上,而真正的繁荣与勃兴是在90年代。1990年3月,作家成东方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摄影文学有着广阔前景》一文,较早提出了“摄影文学”的概念。之后的几年里,《中华摄影文学》《文艺报·摄影文学导刊》等摄影文学期刊纷纷创立,为摄影诗词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大量摄影诗词作品得以发表。
如今,随着网络媒体和手机摄影的发展,人皆能摄、人皆能写的时代已经来临,更为摄影诗词的创作与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摄影诗词与诗画传统一脉相承,传统诗画的审美原则是摄影诗词创作与鉴赏的主要依据。然而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交融形式,摄影诗词是传统诗画的变异性继承,与传统诗画相比,呈现出了诸多新的特点。
首先,传统诗画由于画面较大,文字较少,诗词往往题于画幅之上,而摄影诗词由于照片尺幅较小,有时文字又较多(特别是白话诗),照片和诗词往往分别而为;其次,传统诗画由于画意的自由,诗词创作也相对自由,诗词与画意往往能高度契合,达到较为理想的状态,而摄影诗词由于摄影的客观纪实性和瞬间性,诗词意境和照片表现之间往往会有间隔;再次,与传统诗画相比,作为现代媒介的摄影诗词更加契合现代人的感官体验,因而更具视觉冲击力。
情动影生是摄影诗词创作的原始驱动力
摄影诗词创作不同于单纯的诗词写作或摄影创作,而是要兼顾摄影和诗词两种艺术手段的特点。由于摄影的纪实性特征,摄影诗词的创作以现实题材为主,拍摄对象是现实中的人、事、景、物,与之相对应,诗词描写对象亦然。具体来说,摄影诗词的创作主要有4种方法。
第一种是照片和诗词由同一作者创作。在这种情况下,作者以诗意的眼光检视万物,用相机将激发诗兴的生活图景拍摄下来,配上由此情此景引发而创作的诗词。这种摄影诗词作品原汁原味,味道纯正。还有一些摄影诗词中的照片和诗词虽是同一作者所拍所写,但不在同一时期,而是后期通过筛选将照片和诗词有机配合,重新阐释。这种作品由于照片和诗词创作时间相隔较远,图文配合有可能不像前者那样严密,但由于作者在前期创作的基础上进行了二度创作,照片和诗词之间也能相互激荡,产生新的内涵和意蕴。作家高占祥的《咏荷诗五百首》和诗人张默的《独钓空濛》中的一些摄影诗词作品就是用这种方法创作出来的。
第二种是为别人拍摄的照片创作诗词。这种创作方法最为常用,数量也最多。在这种创作中,照片画面往往是触发诗词作者审美想象的契机,画面中的一片色彩、一个线条、一种姿态,都有可能引起作者的感触,化而为诗。在这种情况下,诗词作者首先要很好地理解照片信息,欣赏其美,然后以心映物,化照片之自然符号为诗词之文字符号,化照片之静为诗词之动,化照片景物之美为诗词语言之美,创作出行云流水般的诗词。在这种创作方法中,诗词作者往往借照片之景抒情、托照片之物言志、借照片之事说理。1903年前后,鲁迅将自己的一张肖像照赠呈好友,并在照片背面题写了一首七言绝句:“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抒发了青年鲁迅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伟大抱负。
第三种是为别人创作的诗词拍摄照片。在这种创作中,拍摄者首先要有较高的诗词鉴赏能力,通过理解诗词内容启发艺术想象力,构思视觉审美要素,然后用摄影技艺诠释诗词。拍摄者要善于化诗词语言为照片符号,从而约束和限制读者对诗词想象的无限扩大,使诗词意象具体化。2003年,中国摄影家协会举办了“中青杯”毛泽东诗词意境摄影比赛,发动全国的摄影家用照片表现毛泽东诗词内涵,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摄影诗词佳作,其中梁达明以一组传统中国画形式的竖幅照片获得一等奖。
第四种是将不同作者的诗词和照片进行组合,形成摄影诗词作品。摄影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却很难表达精深的哲理和绵长的情思,如果能将耐人寻味的诗词与之配合,则可充实摄影的思想质地,从而形成情动影生的摄影诗词佳作。在这种创作方法中,要避免简单地用照片辅读诗词,这样会使摄影和诗词分立,无法形成真正的摄影诗词作品。
目前相当一部分所谓摄影诗词作品,尽管分别从摄影和诗词的角度看都是非常优秀的,但严格来说仍是两者的简单联合体,是两种艺术的拼凑,具有明显的可分性,因而不是真正的摄影诗词艺术。真正的摄影诗词是一个统一的艺术作品,照片与诗词是血肉相连的有机整体,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如果将照片和诗词除却一方,另一方自身美感等于或大于摄影诗词整体美感,那就不能算作一个优秀的摄影诗词作品。
摄影诗词的鉴赏要遵循复合审美的原则
中国传统诗论有“诗无达诂”之说,意指在诗词鉴赏中,由于含义不甚明显,鉴赏者的文化和心理状态不甚相同,对同一诗词通常会有不同的解释。照片鉴赏亦然。摄影诗词是两者的联姻,在对其进行审美鉴赏中,差异性就会更为明显。
然而我们不能因此否认摄影诗词鉴赏的审美共性:复合审美。对摄影诗词的鉴赏要牢牢把握摄影与诗词、感性与理性复合统一的特征。读者在阅读摄影诗词时,既要关注照片的形式美,又要领会诗词的意境美,并且应注意二者是否较完美地融合为一体。在优秀的摄影诗词中,诗词和照片同时作用于人的感性和理性,照片中的自然符号和诗词中的语言符号相互配合、彼此激发,照片凝固了诗歌意象,诗歌升华了照片意境,从而实现审美复合的艺术境界。诗词之“意”与照片之“象”的关系是否和谐,是评定摄影诗词水平的重要标准。
具体来说,在摄影诗词鉴赏中,读者首先应仔细观察照片,了解照片的构成要素,观察照片画面的构图、用光、色彩搭配、人物情态等,体会照片的“象”外之意;然后认真品读诗词内容,了解作者生平和诗词创作的背景,体会“言”外之意;最后从摄影和诗词的审美复合程度判断摄影诗词作品的优劣。
在摄影诗词作品中,照片和诗词有时并非势均力敌、平分秋色。有的是摄影艺术更胜一筹,弱势的诗词借助照片形象的视觉冲击力扩散诗意价值;有的是诗词艺术更胜一筹,弱势的照片借助诗词的韵味哲思传播形象信息。读者要注意区分诗词和照片在复合审美中的角色、地位和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审美判断。
(作者:唐团结,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项目“传播学视阈下的影视摄影教育研究”[T-a/2015/00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