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先进文化的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话语权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一个国家话语权的强弱,是其文化软实力强弱的体现。正因如此,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需要把我国建设成具有强劲文化创新能力的文化强国,还要创造性地提升文化传播能力、增强话语权。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我国经济总量跃升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但与我国的国际地位相比,我们的文化影响力依然薄弱,我们在议题设置、舆论制高点占据、舆情有效引导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在中国以更加进取、自信、成熟的姿态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今天,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话语权的提升需要以对话语权本身的深入研究为指引。我们要遵循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思路,深入分析和把握当代中国话语权建设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为当代中国话语权建设提供有力理论支撑。最近,由韩震教授著、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大国话语》一书即是话语权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读来很受启发。
《大国话语》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体现了作者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该书开篇明确提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在作者看来,只有敏锐倾听时代声音、把握时代脉搏进行真切观察和思考的人,才能提出时代性话语,才能在推动历史进步的同时成就自己的伟业,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们必须面向问题本身,倾听时代的声音,提出反映时代要求的话语,在解决现实问题上迈出坚实的步伐。基于这一强烈的问题意识,著作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社会的新变化、世界发展格局的新调整、国际竞争的新特点,阐述了加强话语权建设的迫切性。作者对当前不确定性的国际环境进行了深入分析,表达了对当今世界形势和人类发展前景的忧虑,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对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新变化、信息技术的新发展之于话语权建设的新挑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加强话语传播规律研究、丰富话语类型、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和传播手段的必要性;对日益激烈的国际权力竞争格局进行了深入思考,对当代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中的地位进行了总体性把握,指出了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提升国际话语权的迫切性。
作者从世界历史的变革、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落后、国际范围内意识形态的较量、我国自身建设相对不足这一宽广视野出发,分析了我国在话语权建设方面存在短板的深层根源。在作者看来,近代西方文明的崛起与中国的衰落,不仅造成西强我弱,而且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笼罩上挥之不去的阴影。西学东渐中,作为“学生”的中国人难免产生文化自卑情结;改革开放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也造成我们对西方仰视的心理定式。西方世界长期秉承“西方中心主义”和零和博弈的思维模式,将自己的文化价值理念视为理性、科学、文明、独立、自由、自主的化身,而认为其他文化或多或少带有非理性、迷信、独裁、愚昧、依赖、奴性的成分;视日益发展的中国为恐惧的“他者”,利用其自身掌握的经济、科技、军事优势以及价值观操作上的丰富经验,掌控话语主导权和议题设置权对中国进行妖魔化。作者通过深入分析,将当代中国话语权建设置于宽广的历史发展脉络中加以思考,置于文化价值理念激烈较量的国际环境中加以考察,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当代中国话语权建构的极端重要性,也让我们感受到话语权建设任务的艰巨性。
问题的呈现和复杂性的揭示十分重要,解决思路的提出更为关键。《大国话语》花费了相当笔墨阐述了增强中国话语权的思路,作者提出的几个观点非常值得思考:一是增强国家的内在活力,促进国家的健康发展。国家的话语权源自国家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国家和社会面貌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增强了我们话语权的底气。话语权的提升从来不是单独发生的,而是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多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必须坚定“四个自信”,通过持续努力,不断壮大自己,增强话语权。二是摆脱“唯洋是举”的心态。要扎根中国历史,立足中国现实,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三是阐述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一种规范,也是一种理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描绘了中国所勾画出的未来世界蓝图,回答了“人类社会向何处去”这一重大命题。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话语创新,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立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前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前景提出的,彰显了中国对全球治理的重大贡献,应该积极传播和践行这一理念,获得话语权竞争的制高点。
通读《大国话语》,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强烈的问题意识,对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美好的强烈期盼,敢于触及矛盾、解决问题的责任担当。全书通过对人类历史发展脉络的勾勒、国际复杂竞争环境的考察、当代中国社会新发展及其矛盾的分析、复杂问题的深刻阐述、解决思路的清晰展现,向读者呈现了作者关于中国在话语建构方面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的深入思考。
(作者:吴玉军,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