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观潮】
女作家雪归(原名杨秀珍)从创作初期就致力于描写和诉说高原的乡土故事,她的创作题材多以她所熟悉的青藏高原河湟地区的城镇和农村为描写范围,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的生存状况、处事原则、情感方式进行全景式的细腻描绘,以期展示他们真实的生存境遇和命运轨迹。
雪归的文学理想是探讨高原乡民普遍遭遇的精神处境,直抵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展现他们共性之下的差异与个性。她的文学创作少有理念的痕迹,从不表现严肃的思想性和营造宏大叙事的深邃历史感,而是以多维的视角展示高原农民本真自然的凡俗人生和日常生活,以及蕴含其中的“真”与“诚”。在她的笔下,“安村”是一个高原地域文化的表征,无论是“安村”的男人和女人,还是村子里的街道庭院、鸡鸭羊狗,每一处都透露着平常的人情。在每一个琐碎复杂的日子里,人们守候着日升与日落,守候着自己平凡的生活。在这些看似寻常的守候与等待中,却包含着高原农民生活的温情与丰盈,同时也蕴含着他们诸多无法言说的悲欢与隐痛。如《不是麦子就是豆子》中貌似古怪而愚笨的“二爸”,心怀创业大志却在生活中屡遭各种挫折与打击,最终不得不远走他乡,虽然在乡亲眼中的“二爸”一事无成,但他顽强的性格却呈现出一种“惊人的美”;《飞翔的日子》中沉默执拗的父亲和善良坚韧的母亲,为了使儿女能成为“公家人”而拼命无怨地在贫瘠的土地上劳作终生;《春尖尖》中辛劳勤恳的寡居母亲为了“在庄稼地里寻找她和几个孩子的衣食”而“土里来泥里去,将整个身子给了高原的土地”。
文学的生命其实就在于作家独特的创作个性。多年来,雪归一直悉心守候着文学的净土,在创作心态上拒绝盲目追求时尚,她专注发现和洞察父老乡亲的精神世界,在创作中坚守着自己的道义和直觉,对于他们不同的人生境遇与选择不急于认同或否定。她始终将人的复杂性与乡土、现实的复杂性结合在一起进行审视,没有简单化地处理乡土与现实的复杂问题,而是在解剖高原农民的生存境遇和心理世界中,完成了对于人的蜕变和土地蜕变的双重揭示。她在乡土生活和风俗画面中寄托了重大的社会命题,即社会的变迁过程以及此中人物的命运。
雪归的作品总是充溢着一股清新自然、原始淳朴的乡土气息,她将多向度的乡土情感与文化观念熔铸在多重的乡土叙事当中,怀着对农民和农村深沉的爱,以亲身参与、亲眼所睹的感受抵达农民心灵的深处,表现高原农村的真实面貌。读这些作品,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在每一个故事中所寄寓的那份真情实感和不离不弃的乡土本色。同时,她在呵护乡土的情感中升华,站在一个更自觉、更冷峻的制高点上,以传统文化代言人的身份,描述、叙说、质疑、反思着这方土地的变迁。她笔下的乡村人永远置身于乡土,不论顺境或逆境,得意或失意,均被那浓得化不开的乡情所牵扯和羁绊,看似孤立的个体背后都是一缕缕扯不断的乡土之情。可以说,雪归用绵密的情感、细腻的文笔、扎实的民间文化资料积累,构筑了属于青藏高原地域文化的一座心灵之塔,河湟谷地成了她笔下一个巨大的文化意象,高原乡土的文化底蕴是雪归表现乡村人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切入口,也是解读其创作的一把钥匙。
(作者:雷庆锐,系青海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