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5月06日 星期日

    凤栖梧桐花满枝

    ——江苏师范大学人才培养纪实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光明日报》( 2018年05月06日 07版)

        【人才聚焦】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高校要牢牢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如何把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紧密相连?江苏师范大学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用人才培养人才,助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质量发展。

        现年34岁的李印威是江苏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教师,就在今年4月,他正式获评正高职称,取得教授资格,这距他博士毕业工作后还不到7年。

        这次过审,主要得益于该校的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李印威说,以往正高职称的评定规则十分烦琐,不仅学术研究要满足条件,还要考虑年龄、学历、资历等限制,最快的情况下,评上正高职称需要10年。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为引进重点人才,江苏师范大学依托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直接评聘等职称制度改革,为像李印威这样的青年教师人才构建了多元评价体系,每年资助80名左右的青年教师出国深造。

        人才留下了,用好才是关键。为此,学校从改革人事管理办法着手,实施多元化的薪酬管理方式,积极推进服务人才体制机制创新,让人才要素充分释放。

        诚心留住人才,成果看得见。目前,江苏师范大学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2人,国家优秀青年教师2人,人才的集聚效应日益凸显。

        “用优秀的师资,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从人事制度上,我们改革了针对一流师资引进的各个方面,就是为了走好人才培养的第一步。”江苏师范大学人事处处长刘礼明说。

        人才引进为人才培养服务,人才培养为科技创新服务,科技创新为社会发展服务,在江苏师范大学,这条科学育人的路子十分清晰。

        在江苏邳州的田间地头,生命科学学院郑元林教授正带着学生为农民传授甘薯的种植与防虫害的知识。“我们和当地政府有相关的合作,这也是我们开展实验的重要平台,还能帮农户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高层次人才,如何发挥其社会作用,一直是该校长期探索的课题。为此,学校先后成立交叉应用研究院、科学技术研究院和健康科学研究院,结合专业优势、聚焦科技前沿、助推成果转化,促进了学校和地区的高质量发展。

        郑元林教授牵头的甘薯种植工程,带动苏北数万农民脱贫致富;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院长沈德元教授对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和激光核心技术的掌握,突破了发达国家对该项技术的封锁;生物制药研发中心主任孙东旭开展的冬虫夏草、纳豆等生物制药研发项目,实现了国内生物制药领域的重大突破……这样的案例在江苏师范大学数不胜数。

        围绕淮海地区经济的振兴发展,江苏师范大学还先后与徐州、盐城、宿迁等地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100余家,实现与地方支柱产业的有效对接,充分嵌入了地方经济发展的产业链。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我们将继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促进内涵发展,着力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江苏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华桂宏说。

        (本报记者 郑晋鸣)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