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文学剧本】
核潜艇,大国之重器。
有一群人,为了中国核潜艇发展,隐姓埋名几十年,其中有一位名叫黄旭华,他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那一天,这位93岁老人坐在了总书记身边。
【第一幕】最是常情暖人心
时间:2017年11月17日
地点:人民大会堂
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合影现场。
“你们这么大岁数,身体还不错。你们别站着了,到我边上坐下。”“来!挤挤就行了,就这样。”
朴实的话语,温暖的邀请——总书记的“让座”场景,打动了每一个人。他拉开身旁的椅子,牵着黄旭华的手,让他坐到自己身边。
黄旭华院士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回忆了那天的情形——
“当时我真的是没有时间准备,毫无时间准备。”
“合影位置安排很严格,每个人站在什么位置都有说明。ABCDE一共六组,我是A组第一号,我一看板凳是在总书记的后边。当时总书记来了,一看到我马上把我请下来。我当时说,我不能下来,我哪里有这个资格?站在总书记的后边已经是非常幸运了,我哪里敢下来?总书记说,下来下来,一道坐。他从头到尾抓住我的手没有放。”
那一刻,黄旭华坐到了总书记的身边。
那一刻,黄旭华没有想到,正是总书记的“让座”让他收获了一份难得的“光明缘”……
【第二幕】机缘巧逢寓光明
时间:2017年11月17日
地点:人民大会堂
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合影现场。
同为全国道德模范的眼科医生姚玉峰,当时就站在离黄旭华不远处的位置。他注意到了总书记给黄旭华老人“让座”,也注意到了另一个细节。
姚玉峰回忆说:“在表彰大会当天,黄老戴着很厚的老花镜,手上又拿着很高倍数的放大镜,一行一行地扫着发言稿进行发言,这个时候,我就断定他的视力肯定有问题。”
姚玉峰,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的眼科主任、博士生导师,曾成功主持了世界上第一例由他独创的角膜移植术,被写进美国医学教科书。
出于医生的天职,姚玉峰主动找到黄旭华了解眼睛的病情。
“您有没有看过眼科啊?您的视力不太好。”姚玉峰问道。
“我这个年纪还能不能做手术?”黄旭华问。
“是可以的!”姚玉峰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那能不能请你帮我做?”黄旭华直接问。
黄旭华的两个问题之间,省略了很多语言。
这背后,是一位93岁老人对眼前这位全国道德模范的信任。
【第三幕】妙手拨开瞳中雾
时间:2018年1月3日
地点: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
表彰大会结束后,曾打算放弃眼睛治疗的黄旭华来到杭州姚玉峰医生所在的医院。然而,93岁高龄、瞳孔难以放大和过于严重的白内障……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摆在姚玉峰面前。
姚玉峰和团队给老人做了全面的检查:视力不到0.1,白内障已经发展到了五级重度核的等级。再不治疗,将面临完全失明。
3日中午,医院组织全院大会诊。
麻醉科、心血管科、呼吸科、肾内科等专科的专家们认为:黄旭华院士是一位超高龄的患者,心血管、肾脏系统、呼吸系统都显示一些老年性的异常;长期口服阿司匹林,或会术中和术后继发出血;全麻容易出异常,局麻手术医生压力大。
姚玉峰考虑,如果采用1.8毫米微切口的超声乳化手术,又怕核太硬,能否顺利超声乳化是个疑问。此外,超声能量大,手术损伤也会大,术后角膜水肿会明显,整个恢复期会长。
怎么办?治疗小组讨论再三,还是选微切口超声乳化方案。
大会诊的意见是:总体只能由眼科主刀医生自己把握。但已有人私下劝告姚玉峰:千万不要接这个活儿,风险、责任实在太大了!
“我没给自己留退路,如果所有预防措施都做到了,我愿意负一切责任。”姚玉峰说,“确保操作规范性和到位性,做到尽一切努力。”面对种种疑虑和可以预见的巨大困难,姚玉峰和他的医疗团队于2018年1月4日和6日,分别对黄旭华的两只眼睛先后进行了手术。
【第四幕】又见清澈碧云天
时间:2018年1月6日
地点: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病房
上午9时整,姚玉峰小心翼翼地为黄旭华揭开眼前的纱布。
这是姚玉峰揭开的三万块纱布中的一块。
但这一次,一贯镇定的他有些许紧张。
“太亮,太亮了!”黄旭华脱口而出。
这时,手机铃响。
“手机的字,我看清楚了,能看清楚了!”黄旭华惊喜地叫起来。
这一刻,牵动了多少人的心!
从不足0.1的视力到手术后双眼均恢复到0.8,综合视力达到了1.0,几乎跟年轻人的视力没有什么区别。
精湛的医术加上充分的准备,使得手术获得了巨大成功,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黄旭华的夫人激动地赋诗道:
相逢首都是机缘,
仁心感我赴邵院。
妙手拨开瞳中雾,
又见清澈碧云天。
黄旭华说:“治疗的过程当中非常细心。当年,周总理曾送给我们从事核潜艇工作的人三句话:‘周到细致’‘一丝不苟’‘万无一失’。我把这三句话转送给了姚主任,他们完全符合这三句话。”
二十多年来,治疗30万病人,经姚玉峰手术复明的病人有近3万人。对于姚玉峰,“光明”有着特别的意义。他很喜欢顾城的这句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放弃了日本高于国内数十倍的工资和更好的科研基础条件,姚玉峰回到祖国。早在2017年6月3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文章《攀登世界角膜移植高峰——记浙大邵逸夫医院姚玉峰》。姚玉峰的事迹当时引起了总书记的高度关注,得到了他的亲笔批示。在总书记关怀下,一个当年海外归国的年轻人,成为被《光明日报》头版头条报道的新时代典型,成为很多人熟知的著名眼科医生。
这是一份难得的光明缘,正是有总书记亲切关怀,这位帮无数人寻找光明的医生登上了一份名为光明的报纸。
这是一份温暖的光明缘,正是有总书记的“让座”,两位全国道德楷模才会相遇得如此恰逢其时……
【第五幕】睹物思人泪沾巾
时间:2018年1月6日
地点: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病房
那一刻,包裹着眼睛的纱布一层层打开,数十年模糊的世界,再一次明亮地在眼前舒展。仿佛重获新生的黄旭华,从怀里拿出一条围巾,看了又看,亲了又亲。
“今天,眼睛终于能看清,我要好好看看这条围巾。”
黄旭华默默拭去眼角的泪水。
这是一条印着暗红条纹的黑色围巾,是黄旭华母亲去世时留下的遗物。从那之后,他一直将这条围巾带在身边,每逢重大时刻,都会拿出来看。
“好像我的母亲一直跟着我一道,她保佑我。”黄旭华说。
1957年,黄旭华进入中国最早一批研制核潜艇的队伍。1988年,中国首次从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这一年,黄旭华参加核潜艇研制整整30年。
隐姓埋名30年,黄旭华没有回过一次老家。
黄旭华的父亲去世时,只知道自己的三儿子(黄旭华)在北京工作,有一个邮箱号码。黄旭华的母亲是看到一篇名为《赫赫无名的人生》的报道时,才得知自己的儿子已经成为中国核潜艇的总设计师。
“父亲走的时候,我没有奔丧,没有回家看,到临去世,他说三儿子在北京不晓得在哪单位,只晓得身份证号码。”
“人家问我,你那时候应该向组织反映一下,请个假。我感觉不能。这是保密单位的需要。刚刚开始工作,担子非常重、任务非常紧张。我不愿意让组织上为难,所以我一句话也没有说。”
回忆往事,黄旭华的眼中溢满泪花。
母亲100岁的时候,他和兄妹们给她过了一次生日。
102岁时她摔了一跤,过了半个月第二次摔跤,内脏出血。
“我弟弟给我打电话说,三哥,你赶快回来!母亲不行了……我马上坐飞机到广东,从广东坐车,一路都没停,赶到母亲身边的时候,她躺在那里好像睡着一样,过了一段时间她感觉到旁边有人。”
黄旭华回想起见母亲最后一面的场景——
“谁在我旁边?”母亲用微弱的声音说。
“我,我,少强(黄旭华小名)来看你了。”黄旭华回答。
“谁通知你?我没有告诉人家要通知你。”母亲眼睛睁开后说。
“我想你,来看你……”黄旭华说。
母亲的眼角滑出了泪水。
一份母子亲情,隐忍在心里长达半生,一份血肉牵挂,在梦境和现实中变幻着模样。
“她叫我妹妹把眼镜给她,她看了我一下,就说了一句,‘你长肥了’,她很高兴,然后就睡着了……”
想起那一刻,黄旭华哽咽了。
他说:“母亲很伟大,九个兄弟姐妹都是她辛苦带出来的。”
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
数十年隐姓埋名的黄旭华,堪称在漆黑的海底探寻强国强军的光明之路。如今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却是青丝化白发,依旧铁马冰河。
【尾声】只缘心中有光明
时间:农历2017年除夕夜
地点:央视春节晚会现场
农历2017年除夕夜,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出现在央视春节晚会的现场。
当主持人向观众介绍他时,他从座位起身站起,目光炯炯,为所有人送上新春祝福:“在新春佳节,祝全国人民节日快乐,幸福安康!希望年轻人继续奋斗,勇于创新,为国争光!”
“新的一年,还是跟以往一样,不退休,继续为核潜艇事业做点事情。”他说,“如果没有特别的安排,还将每天去办公室上班,整理材料,还要给年轻人们当好‘啦啦队员’。”
直到今天,黄旭华依然默默坚守在科研一线,和青年科学家们一起探讨最新的技术难题。
他笑着朗诵起30多年前深潜实验成功后他写的那首诗——
花甲痴翁,志探龙宫。
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复明后的黄旭华说:“还要再为祖国工作20年!”
(作者:陆先高 冯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