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基层干部】
上海市嘉定区马陆镇北管村在20世纪80年代一度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1958年出生的沈彪,从19岁开始就在这里工作,从民兵连长、团支部书记、农副业大队长,当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在村里工作了41年,干了32年村支书。
这位村支书出了名的“三不怕”:事情不怕难,就怕自己感到烦;事情不怕杂,就怕每天不去抓;事情不怕多,就怕自己常常躲。靠着这“三不怕”,沈彪带领北管村从穷村变成了富裕村、幸福村,破解了一个又一个社会治理难题。
用一句话总结这32年的村支书工作经历,沈彪说:“前20年抓招商引资,后10年抓社会治理。”问他招商引资和社会治理哪个难?沈彪反问:“哪个不难?”他告诉记者,1995年,小小的北管村造起500亩的工业园,一时引起轰动。当时北管村对外连接的只有一条宝安公路,很多企业不愿意来,村干部们磨破嘴皮子才把他们请来。如今,北管村年可支配收入已达2400万元。
“成长的烦恼”也随之而来。企业一家家开,来沪人员一拨拨来,大量社会治理难题随之产生。沈彪说起一个小细节:村里企业多了,很多人上班路上吃完早餐就将包装袋随手一扔,村里的明和路上几年前天天早上扔满白色垃圾。事实上,社会管理的新问题远不止这些。
北管村户籍人口2400余人,外地来沪人员近1.2万人,人口管理难、基础设施欠缺、公共服务不到位、环境污染扰民等,村民怨声不断。北管村开始反思,一方面,村里不断扩容水电系统,修路桥、植绿化、布设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拆除违法违章建筑,彻底清理河道水系;建立社会治理三级防控体系。另一方面,严拒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企业,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建立产业园区,吸引电子商务、家居品牌和新能源汽车等“四新”企业。与此同时,村两委工作重心从注重经济发展向同步加强社会治理转变,推进服务升级,找准服务民生的“落脚点”。
这些工作,每一条推进起来都不容易,一条条落实下去靠的是“三不怕”精神。在北管村,不少村民对沈彪等村干部的评价都是“闲不住”。一有空,他们就喜欢在村里转悠,发现什么问题就要求相关干部马上处置。最近3年来,村委会通过走访倾听,梳理出包括积水点改造在内的43项为民实事工程,总投资约1700万元,村容村貌大为提升。以投入100多万元的小厨房整治为例,将村民用木板或铁皮搭建的简易厨房拆除后重建,不但消除了安全隐患,还改善了居住环境。在沈彪看来,“这些都是民生问题,要主动发现和解决。”
在这里,很多村不愿管的难题都得到妥善解决。农村出租屋外来人员人去房空是常有的事,有顾虑的房东往往不敢破门而入。北管村规定,3个月后仍找不到人,且长期拖欠房租,联勤队员、村民组长、房东同时在场,打开房门清点物品、列出清单,房东就可租给他人。
遇到难题村干部不躲,村民们也主动站了出来。在北管村,“人人是主人,人人有责任”的共治氛围已然形成。“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的新特点,使得基层群众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在沈彪看来,企业转型带来新的挑战,农村治理带来的压力也与日俱增。在开展社会治理工作过程中,要以抓好队伍建设为抓手,将党建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着力提升村级自治能力。
目前,北管村党总支共有党员152名,下辖7个党支部,其中“两新”党组织4个。村里创建了“三级”响应运作模式,划定“三分钟”响应圈,确保村域问题“即发现、即处置”。党员、志愿者都编入村道路保洁、治安巡逻、矛盾调解等多支服务队伍中,鼓励具有家电维修、水电维护、个人护理等特长的群众参与村级志愿服务,使村民自治常态化,村组和谐长效化,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居民共建共享的大服务格局。
“不怕烦,就没有难事;不怕杂,凡事理得顺;不躲避,人人是主人。”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沈彪说,生在农村,工作在农村,农村是他的感情所在,农村的变化时时刻刻牵动着他的心。他说,深化农村改革,建设美丽乡村是他的最大期待,建议有关方面帮助编制村庄建设规划,把百姓的宜居家园早点规划好,将美丽乡村建设落实、落细,取得实效。“进入新时代,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也更上一层楼。”沈彪说。
(本报记者 颜维琦 曹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