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02日 星期六

    补齐农村环境治理的短板

    作者:张厚美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02日 09版)

        被称为“中国画里乡村”“桃花源里人家”的安徽黄山市黟县,境内存有大量的明清民居、祠堂、牌坊、园林,更有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古村落。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环保笔谈】

        治理农村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一环。环境保护部、财政部2017年2月联合印发的《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十三五”规划》显示,目前我国仍有40%的建制村没有垃圾收集处理设施,78%的建制村未建设污水处理设施,40%的畜禽养殖废弃物未得到资源化利用或无害化处理,可见,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依然突出。

        广大农村地区全面步入小康社会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综合系统工程。不仅要努力振兴乡村经济,让群众多挣票子、住上好房子,还要保护好农村的生态环境,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

        作为一名基层环保工作者,笔者以为,要想加快补齐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短板,还要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补齐思想认识上的短板。要把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局考量,坚决克服“重城市、轻农村”的思想观念,不能让城乡环境卫生方面的差距越拉越大。

        政府和市场同时发力。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拓宽乡村垃圾污染治理资金的筹措渠道。农村污染治理投入需求较大而财政保障不足,一些地方存在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不充分,或者建成后运行维护资金未落实、运行管护人员不足等问题,导致部分设施不能正常运行,影响农村环境整治成效。为此,亟须建立健全资金投入保障机制,推动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同时,制定税收、金融、土地等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垃圾污染治理设施建设。

        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地方,可采用“城乡一体化”治理模式;在偏远地区,要探索适合分散、小型的垃圾收集、处理模式。例如,围绕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在城区、城乡接合部、城中村,可采取每户分类袋装—专业队伍收集—垃圾场处理的模式;离城区近的村社,可采取户集—组收—村运—中心场镇或县城集中处理的模式;离城区远的村社,采取联户收集—村集中处理的模式。县区建设具备储存、交易、初加工等功能的再生资源集散中心(市场),乡镇合理布局再生资源回收站,村社布设固定或流动的再生资源回收点,形成县、乡、村三位一体的城乡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因地制宜地探索出一条“政府推动、村民自治、市场化运营、多元化监督”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

        宣传教育与激励并重。引导治理农村环境污染,还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黑板报等手段和方式开展多层次宣传教育,强化“垃圾处理,人人有责;分类投放,从我做起”的理念,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引导;同时探索“积分兑换”“绿色账户”等激励方式引导民众参与,并将垃圾处理知识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通过开展“小手拉大手”等主题活动,扩大社会教育面,培养好习惯,构建共建共享的治理体系。

        (作者:张厚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