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10月31日 星期二

    “四个自信”形成发展的历史路径

    作者:韩振峰 《光明日报》( 2017年10月31日 11版)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四个自信”对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四个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它是经过几代共产党人的接力创造而逐步形成和完善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

    “四个自信”形成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

        马克思主义关于本质与现象、理论与实践、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发展与文化发展等辩证关系的原理,关于社会主义形成、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思想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为“四个自信”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四个自信”的形成提供了宝贵思想资源。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及其理论成果是“四个自信”形成的直接理论来源。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一系列重要思想,为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来源。

    “四个自信”形成的社会条件和理论基础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和国家面临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家建设百业待兴这样的社会背景和形势,亟待探索和回答在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下如何结合本国特色把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结合本国国情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摆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正是在这样的重大课题面前,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开始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始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做过精辟论述,他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接力探索、接续谱写的。

        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核心的邓小平同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的确立者,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同志这段重要论述,不仅开启了我们党探索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而且也蕴含了党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无比自信。此后,邓小平同志先后提出了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坚持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关于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关于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关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等一系列重要思想,这些重要思想都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为了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四个自信”的形成过程和逐步拓展

        我们党“四个自信”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从“一个自信”到“两个自信”“三个自信”再到“四个自信”这样一个逐步发展、不断深化拓展的过程。

        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概括总结了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条基本经验,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并强调我们党对这条道路“充满信心”。这是我们党的代表大会文件最早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初步表述。

        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强调“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保持对完成党的各项目标任务“充满信心”。这是我们党的代表大会文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的初步表达。

        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把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强调“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是我们党的代表大会文件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最早表述。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第一次向全党明确提出了坚持“四个自信”的整体战略要求,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是我们党的领导核心第一次把“四个自信”并列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思想提出来。

    “四个自信”的丰富内涵与深化完善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自信”,不仅在原来讲的“三个自信”基础上补充了“文化自信”,而且使“四个自信”成为一种内涵丰富、内容精深的系统化理论。

        关于坚持“四个自信”的内在原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我们党之所以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

        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坚持“四个自信”的基本内涵进行了高度概括,他指出: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指引中国人民创造自己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对坚持“四个自信”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行了论述。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2017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对坚持“四个自信”的目标任务进行了深刻论述。他强调要通过“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不仅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且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总之,“四个自信”作为中国共产党创新理论的一个重要成果,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必将随着我们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而继续丰富和发展。

        (作者:韩振峰,单位: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专项课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层次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