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并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等具体部署。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提出有着怎样的历史和时代背景?现代化经济体系应当怎样建?如何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这些关键问题引发了十九大代表的热议。
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坚定不移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辽宁老工业基地重振雄风的必由之路,也是铁路企业实现由传统运输生产型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沈阳铁路局党委书记汤晓光代表说。
“实体企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大受益者,身处工程机械行业的中联重科,用五年的发展实践证明了这一点。”中联重科党委书记、董事长詹纯新代表深有感触地说,五年来,企业紧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主动调整,抵御风险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全面增强。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伊利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潘刚代表指出,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意味着必须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真正把“质量强国”落到实处。未来,实体企业应从战略、文化、标准三个层面发力,把品质上升到企业战略层面,打造国际领先的质量标准体系,为振兴实体经济筑牢根基。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十分关键。”国家开发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胡怀邦代表指出,金融要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必须主动适应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要求,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融资需求。
“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这对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证监会主席刘士余代表指出,我们要抓住中国市场发展的新机遇,锐意进取,埋头苦干,扎实工作,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科技创新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这种迫切要求对钢铁企业尤为重要。”河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于勇代表指出,作为世界第一大钢铁生产国,我国钢铁业正面临去产能的“阵痛”。而要实现这种转型,必须坚持创新驱动。
对这一点,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和谊代表也深有感触。“科技创新是北汽实现新能源业务快速增长的重要发力点,我们聚焦技术、产品、资源、市场,才增强了企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创造了多项行业第一。”他表示,未来要把科技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开启企业新能源汽车发展的2.0时代,全力打造国家级新能源汽车科创中心。
回望五年来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制造的崛起,从生产一线走来的青岛港大港分公司装卸大队副队长皮进军代表有更多感悟:“以前装卸工干的是出大力、流大汗的体力活,而现在随着港口的创新和转型,装卸工干工作用脑子、靠业务、凭能力,能干业务、抓经营、搞金融。我们都成为一专多能的新时期产业工人,把‘老搬’干成了‘白领’。”
“十九大报告对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做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具体到企业的创新工作中,可以总结为九个字:强基础、建体系、聚人才。”潘刚说,强基础就是要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取得重大突破;建体系就是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聚人才就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最终推动实体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的持续提升。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自信的中国愈加开放。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在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官庆代表看来,企业近年来的发展,是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结果。“‘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国有企业努力在共享中国经验、展现中国品质、提供中国技术、服务大国外交等方面发挥自身优势,为‘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树立了中国企业的形象,带动了我国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官庆表示。
大开放要有大格局。商务部部长钟山代表说:“中国已从资本输入国变成资本净输出国,中国海外投资的结构发生了变化,质量不断提升。我们将鼓励中国企业特别是有实力、信誉好的企业走出去,政府部门也要更好地为走出去的企业营造好的环境、好的条件、好的服务,和企业一起打造中国投资的品牌,树立中国投资的良好形象。”
2013年至2016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流量约5600亿美元,向所在国缴纳的各种税金超过1000亿美元,创造的就业岗位数以百万计,促进了投资所在国将资源、劳动力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受到普遍欢迎。
“中国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合作,坚持互利共赢原则,对东道国产业水平提升和经济社会发展都作出了贡献。过去四年,‘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在此基础上,各方携手合作,乘势而上,顺势而为,‘一带一路’一定能够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十九大新闻发言人庹震说。
(本报记者 李慧 齐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