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10月14日 星期六

    安居黄岛

    作者:杨闻宇 《光明日报》( 2017年10月14日 08版)

        生于关中,从戎于西北,在花甲之年退休时,我从陇地举家东迁,落户青岛,因为孙犁说过:“青岛,这是世界上少有的风光绮丽的地方。”好地方人稠,繁华市区自然是难进去的,于是,新家就落在青岛西海岸的黄岛上。

     

        初来乍到,引荐的朋友介绍:黄岛以前称作“荒岛”,如今属于经济开发区,现在房价不高,但很快就会繁华起来。朋友是个实诚人,他说的这些,我信。

     

        黄岛与青岛之间隔着胶州湾,住了几年,问题渐渐冒了出来。从我们家去青岛,过海须赶到十几公里外去坐轮渡,轮渡半小时一班,海上航行40多分钟;一旦风大浪高,或者海上起雾,轮渡就停运,本来也可以绕道走高速,然而雾大之际,为了安全,高速公路也封闭禁行。我的儿女都在青岛工作,节假日若遇上坏天气不回来也罢;最令人懊恼的是,常有经年未见的老朋友自远方来到青岛准备看望我,结果风雾天气一连延续五六天,车船俱停,我们过不去,人家也过不来,近在咫尺却似相隔千里。青岛、黄岛之间往来受阻,一度被戏谑为“青黄不接”。

     

        我家离唐岛湾公园不远,湾里的水域面积约10平方公里,被誉为“海上西湖”。湾的西侧与黄海连襟,其余三面全部用灰白色大理石砌裹,石砌的台阶极为规整,纤尘不染。公园初具规模,只是没有游人,虽然静谧,却也寂寥。

     

        前面说的都是往事,近年来,黄岛前进的步伐实在惊人。

     

        我家迁至黄岛的第10个年头,青岛至黄岛的海底隧道正式开通了。这条隧道昼夜不息地修建了三年,其总长为全国第一,隧道下潜最深的地方在海平面之下82米处。在当时,这可不是国家建设中的一桩小事。自2011年6月,“青黄不接”的历史被彻底勾销了——从海底穿行只需6分钟,就可以从黄岛这边钻到青岛那边。众所周知,青岛那一边风光旖旎,而这一边,则有美不胜收、号称“亚洲第一滩”的金沙滩。隧道开通,黄岛旅客剧增,旅者归去后到处传扬:旅行不去黄岛,就等于没有去过青岛。

     

        黄岛之沧桑巨变,于我是亲身感受到的。18年前,这里新起的楼房有限,也不甚高巍,从我家阳台上一眼便可望见碧波粼粼的黄海。现在呢?我家四周30层的高楼一排接着一排,最高的超过了50层,要观黄海,你得登上高层去。我家所居的6楼,陷落成了一个洼地。那时节,黄岛是拟开发,先修路,纵横交织的道路两旁栽植梧桐。我们来时,梧桐只有胳膊粗细,近些年风调雨顺,梧桐长势葳蕤,现在就算伸开一条膀臂,也是无论如何搂不住树身了。

     

        黄岛又称凤凰岛,金沙滩的雕塑就是一尊金灿闪亮的凌空飞凤。经常穿越海底隧道,我虽不会吟诗,却也难抑眼前景象巨变带给我的激动,捏弄了几句,题作《凤凰岛隧道素描》,敝帚自珍又不肯轻掷于海波,且附于下:

     

        海波隔青黄,自古路难行。

     

        今朝启隧道,天堑一线通。

     

        人力夺造化,铸凿三年功。

     

        钻地几十丈,越海瞬息中。

     

        晶明莹澈道,和畅快哉风。

     

        进隧车投梭,出海龙奔腾。

     

        轻鸥戏皓月,巨舰逐长鲸。

     

        长虹贯地脉,金凤鸣苍穹。

     

        (作者:杨闻宇)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