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岁就对彭城磁器耳熟能详了。大姨父抗日战争时期担任过中共彭城县委书记,1949年进北京任职市法院,他对自己在彭城的工作最满意,对彭城最留恋,到他家去,一开口就是“彭城、彭城”,家里用的磁器全是彭城乡亲送的。客人一到,就向人介绍彭城磁器。我小学五年级才渐渐听懂了他话的意味儿,留下了深刻的童年记忆。
印象最深的是一套茶壶茶碗。长圆形,壶身画着两条金鱼,上边是绿的,下面是红的,鲜活灵动,像要游出壶面。很厚实,一次我主动给姨父倒茶,握住壶把一提,沉甸甸的,险些握不住。茶碗也比一般的厚,不小心摔到地上,不至于破碎。
很想到彭城窑场去,看一看这种磁器是怎样烧制出来的。但始终没有机会,转眼一个甲子,年过古稀,才到磁州窖遗址参观,实现了儿时的夙愿。
彭城镇,旧称“滏源里”,位于河北邯郸峰峰矿区滏阳河源头的南岸,古代称磁州,镇北30华里就是7500年前烧制陶器的“磁山文化”遗址。彭城窑与邻近的观台窑同为磁州文化发祥地。观台的窑火金、元以后熄灭了,彭城的窑火却以坚实的生命力延续至今。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峰峰矿区富田村遗址建立博物馆。在遗址内东侧中部有两座联体窑,是彭城地面上仅存的明代馒头窑,是了解彭城磁器生产过程的很好去处。
听讲解员介绍,一把壶,一只碗……一件件磁器的生产过程是非常复杂、艰辛的。
先需配料。彭城附近盛产青土,可塑性好,但收缩性较强,成品有变形之弊。另有白土,可塑性较差,易爆裂,正与青土的易收缩相抵。故青土须掺入白土始可应用。
配好料后,再加工。一是轧土,将原料在场地铺成圆环形,由两头驴子拉动八棱型的凹槽石磙轧成碎粉,过筛备用。二是根据产品的不同种类,进行耙泥、轧制白碱等工序。
备好泥料后,还须运入工作洞制练,用铁铲切块反复堆积叠打,而后赤脚踩踏,使其匀致、胶黏。
下一道工序是成型。碗、盘类制品,都用石轮成型。轮盘如磨状,直径一尺多或二尺。平置,下面由中轴支撑方便转动。轮高于地面二尺许,工匠坐于轮旁,一腿平伸,一腿弓曲,用棍拨轮使其旋转,将揉好的泥团置于轮盘中间,轮盘旋转时,用手挤抚盘上之泥,使其成桶状,将双手一里一外向上拉抻,用一块俗名刮子的刮板伸入桶状泥坯中旋刮,依照心目中的“蓝图”,旋刮出各种器物的形状。最后用一段线绳从坯底部瞬间切离,一件毛坯即成。此为磁器的“拉坯法”。而制缸、盆等大类,则须一轮以粗麻绳为动力牵动另一个轮盘转动,由两人操作。总之,坯子成型全靠工匠技艺熟练和双手灵巧了。
泥坯成型后,还须修整、施釉、彩饰、彩绘、装窑、煅烧、冷却、卸窑、检选与包装等十余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必须实打实地严格操作,不能丝毫虚晃。不然,哪怕是一只小碗也不可能成为用品。
是啊!人世间的任何成功,都须经过一道道烦琐、辛劳的工序。惜力,不愿下苦实的功夫,总琢磨着如何省力,偷懒耍滑,投机取巧,多小的事情也做不成。
彭城磁器给我的感受是:厚重,结实,古朴,粗犷,甚至笨拙。虽然没有江南磁器那样的优雅、细美,却给人以实实在在的感觉。
大姨父,也是这样的风格。他1937年就是县级干部,1974年逝世时还是处级干部。很多人为他打抱不平,他却心里透亮,十分坦然,临终前说:我一生没有说过一句违实的话,没有做过一件违实的事,既没有升,也没有降,活得明白,死得踏实,安安稳稳活了八十岁,该知足喽!安详地驾鹤西去。
实,是彭城瓷器的特点,也是姨父的性格,更是邯郸彭城的乡风。
(作者:张梦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