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14日 星期四

    科普不必回避科技的“负效应”

    作者:黄庆桥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14日 13版)

        【科学随笔】

     

        凡事都有两面,科学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有一些“负效应”。我们在进行科学普及时,不仅要重视科技“正效应”的传播,也不能忽视科技“负效应”的科普。

     

        在笔者看来,“科普”科学技术可能具有的“负效应”及其产生的边界条件,也应当是科普工作的重要内容。这一点在目前的科普实践中普遍被忽视,因而需要加强。

     

        科学技术具有两面性,刻意回避科学技术的“负效应”会带来公众对科学技术认知的偏见。一旦某些极端情况发生,公众就会因为有关科技“负效应”的知识储备不足而产生恐慌。因为不了解科技“负效应”及其产生危害的边界条件,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人们往往宁愿相信那些被刻意放大问题的消息,进而便从心理上产生“被欺骗”的感觉,原有知识体系崩塌,甚至不再信任科学传播,耸人听闻的不科学的流言就会满天飞。

     

        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所做的正面引导,却被某一篇披着“揭示真相”外衣、实则是肆意曲解科学的传言所打败。即便之后我们花费更大的人力物力去纠正不实传言,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如何让公众科学理性地认识科学技术的“负效应”,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

     

        重视对科技“负效应”的科普,可能就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任何科学技术及其应用都有不确定性,在某种条件下都有可能产生危害或是具有“负效应”,负责任地向公众科普相关知识并不可怕,反倒是当突发事件发生、公众因知识储备不足而产生恐慌才是最可怕的。

     

        那么,如何普及科学技术的不确定性及其“负效应”呢?笔者认为,总的来说有三点:一是主导思想要对头,不能将科普“负效应”变成了散播负能量,既要放开讲,又能收得住。二是要讲清楚产生科技“负效应”可能性的边界条件。任何可能发生的“负效应”都一定是有前提条件和诱发因素的,任何不讲前提条件和诱发因素的所谓“科普”都是不科学的,都是片面的非理性的断章取义。三是要讲清楚面对科技“负效应”时的应对方法和应有的态度。科技“负效应”一直都是人类试图克服、应对的对象,要把我们的危机应对方案和措施讲清楚;同时,科技“负效应”与生俱来,不可能消失,我们也要树立健康的心态,学会与科技“负效应”共处,对之既不能讳莫如深,避之不谈,也不能谈之色变,心生恐慌,而是要科学理性地看待科技“负效应”。

     

        (作者:黄庆桥,系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