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塞罕坝机械林场同龄,小时候,父亲和乡亲们每年总要到一个叫“塞罕坝”的地方参加造林会战。
父亲每次回来,总对我们说,塞罕坝人真了不起!条件那么差,还是一年到头、成年累月地干,有的连命都搭上了。咱坝下的条件比人家好多了,更应该响应国家号召,跟着人家多栽树。
长大以后,我才知道,原来承德南连京津、北接内蒙古,正处在浑善达克沙地的大风口。塞罕坝人年复一年地种树,就是在为京津抗风沙、涵水源!
55年来,承德人见证了、参与了塞罕坝人创造绿色奇迹的全过程,塞罕坝精神也像绿色的种子,播撒在承德大地上,感召着、激励着承德人民和塞罕坝人并肩作战,共同构筑起保卫京津的生态屏障。
50多年来,承德全民造林每年投工投劳都在10万人次以上。特别是近5年,投入最多、增长最快,新增造林面积400多万亩。目前,承德的有林地面积达到了3417万亩,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加了10倍,森林覆盖率由5.8%上升到57.67%,成为华北地区最绿的城市。
树多了,风沙锁住了。今天,承德已经从沙尘暴加强区变为阻滞区,实现了树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在抗击风沙这场战役中,承德这块阵地,我们守住了!
在塞罕坝精神的感召下,承德也塑造起了自己的绿色精神。
隆化县全国造林模范郑淑芳,30年种活了40多万棵树,30年,她在山和家之间往返奔波,由于长期在荒山上忙碌,顾不上家里,和丈夫长期积累的矛盾终于爆发了。丈夫责问她:“你到底要山还是要家?”两个人最终还是分手了。毕竟是几十年的夫妻,办离婚手续那天,郑淑芳一宿没睡,哭了一整夜,可第二天一大早她就拉上树苗,又上山种树了。她常说:“想不开了就到山上转转,看到满山绿葱葱的树,心里慢慢地就敞亮了。”
潮河是北京密云水库的主要水源。10年前,承德在沿岸实施了稻改旱,1万多农民从种水稻改为种玉米,这样每年就可以多为北京供水5000万立方米。虽说收入减了不少,可乡亲们说:“咱普通农民能为北京做点事,光荣,我们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承德,更加坚定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信念。
为了天更蓝,承德打响了减煤控车等五大攻坚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70%以上;为了水更清,坚持多措并举,保持水环境全省最优;为了地更洁,主动砍掉了200个矿山,取缔污染企业1400多家。
我敬自然一尺,自然还我一丈。伴随着绿色在承德大地上铺展开来,不敢想的变化,来了;没想到的收获,有了。
树多了,水也多了。通过植树造林,承德的水源涵养能力提高了30倍,是华北地区唯一不缺水的城市。水,也成为承德发展绿色产业的新资源,仅去年一年,来承德搞天然矿泉水的企业就有20多家。
树多了,环境好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户承德。去年,文化旅游、大数据及电子信息等十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首次超过了传统的“两黑”产业,实现了主导产业的绿色转变。
树多了,百姓富了。目前承德拥有经济林一千多万亩,培育出了全国最大的山楂、山杏仁生产加工企业和全国最大的果壳活性炭生产基地,带动了几十万农民增收。每年森林防火的季节,许多农民主动加入护林防火队伍,承德的森林防火,村村有人盯,路路有人守,人人都是护林员,家家都是望海楼,老百姓说,宁可掉了自家门牌,也不能掉森林防火责任牌。
去年,承德市成为全国第一个公布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地级城市。干部离任,都要接受自然资源资产的审计。
学习塞罕坝,加快走新路。作为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我们将牢记使命、接力奋斗,让塞罕坝的绿色种子在承德大地生根、开花、结果!
(作者:封捷然,系承德市林业局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