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28日 星期一

    刘震云:最想去乡村,给孩子们上堂语文课

    作者:本报记者 韩寒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28日 07版)

        【第24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   

     

        8月26日晚,在第24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一场跨文化的文学对谈——“窥视社会灵魂:文学大师的对话”,在北京三里屯老书虫书店举行。本届北京国际图博会阅读推广形象大使中国作家刘震云,邀请法国翻译家安博兰(Genenieve Imbot-Bichet)、捷克作家伊娃·佩卡尔科娃(Iva Pekarkova)、以色列青年翻译李雅各(Kobi Levi),以及数十名读者一起,共同探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

     

        刘震云提出,一部小说应该包含“故事”“人物”“思想”等多重结构,只有多重结构均达到一定的高度,该小说才可称之为成功的小说。对于自己的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意大利、西班牙、瑞典、捷克语、荷兰、俄、匈牙利语、塞尔维亚、阿拉伯、日、韩、越南等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刘震云认为,一方面是因为文学精神能跨越文化、跨越国家、跨越民族,为人们所共享,另一方面是因为世界希望通过作家的叙事,了解当代中国人的情感与内心世界。

     

        安博兰已向法国译介了贾平凹、刘震云、邱华栋等多名中国作家的作品,并因此获第一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她以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英译名为《我不是包法利夫人》(I Am Not Madame Bovary)为例,介绍文学影视作品翻译的精髓,在于译者知悉各种语境中同一“所指”不同语言而又充分贴近各国文化的表达。

     

        伊娃·佩卡尔科娃曾在纽约和伦敦游历多年,跨文化的生活经验让她得以由外而内地“透视”捷克,为她的创作提供不竭的源泉。

     

        李雅各介绍,在以色列,人们迫切希望了解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正如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被称为“梦想的国度”(Country of Opportunites)一样,当今中国也被不少人称为“梦想之国”。

     

        在对谈活动上,刘震云公布了自己的“乡村语文课公益计划”:“我从小在一个村庄长大,在读小学时,因为年龄小,老师讲的内容我老是学不会。我现在最想做的事,就是到乡村去,到一二年级的孩子中去,给他们讲一堂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语文课,唤醒他们关于生命的共同体验,在课堂上,不仅听老师讲话,也让一个个孩子主动发言说话,把他们培养成他们自己。然后,手牵着手带他们来到明年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让他们知晓文学的乐趣,让他们看看图书的世界,原来是那么丰富。”

     

        (本报记者 韩寒)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