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06日 星期日

    凝固茶馆百态

    作者:戴树良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06日 09版)

        【映画心语】   

     

        道筒亦称竹琴,江浙一带称它为渔鼓。旧时老成都的茶馆里常见打道筒者,他们一边拍打乐器一边口唱词曲,内容多为古代故事,唱到愉悦之处引人露笑,唱到悲怆之时催人泪下。

     

        为了更好地展示此民俗演艺场景,我在创作《打道筒》这幅作品时,首先考虑的是画面构图和人物布局。小稿画了好几幅,最后选择了三桌人错落摆放的构图,人物也由此分为三组,这样画面便有了疏密起伏的节奏感。  

     

        构图确定之后,需要考虑的是人物的动态、情绪、服装和用具等细节。创作时,我选择的是道筒艺人唱到兴起之时,听众也随之展露笑容的瞬间,以表现艺人演唱的精彩和热闹的气氛。同时,我特意画了一人在埋头卷叶子烟,用以表现茶馆听客众多时,行为的真实性和丰富性。在服装、用具上,由于作品呈现的是老成都茶馆文化的一个局部,因此人物服装以长衫为主。旧时的成都,人们喜欢坐在茶馆里,喝着盖碗茶,听着演唱,有的人还一边卷烟、抽烟,十分悠闲自得。这样惬意场景的展示也从侧面表现了成都休闲民俗文化的源远流长。同时,老成都茶馆是各类人物的杂烩之地,除了川戏、评书、道筒等艺人表演外,掏耳朵、卖纸烟、卖瓜子的都有,为了不让画面过于杂乱,该作品有选择性地画了掏耳朵者,以点带面展示老成都茶馆内场景的多样性。

     

        由于以前画西画的经验,灰色的运用一直让我着迷。因此,在色彩的选择上,我更多地使用了灰色。在人物服饰等主体物上,我采用了不同色相的灰色,让画面统一到灰调子之中,既和谐又富有色彩变化。我认为在作品中灰调子能使所表现的老民俗更有历史感和一定的沧桑感,同时也能使老成都风俗画既“俗”又“雅”。但灰调子难画,遇到人物较多的构图时,我往往会在着色上考虑很久,每一次都像面临一道考题,试了又试才敢下笔。

     

        民俗画穿越时空,它既是艺术,又记录历史,如何使二者结合得更好,达到艺术性和历史性的完美统一,应是风俗画家终其一生不断探索实践的事情。

     

        (作者:戴树良,系四川省美术家协会民族民间艺术委员会委员)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