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相助七十载 壮美亮丽内蒙古】
包头市北梁新区北五区,退休工人高俊平喜欢在自己那套50平方米的保障房里踱步,这里看看,那里瞅瞅。他还是不敢相信,这么快就搬进了新家。
2013年2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同志来他家时,他还住在包头著名的老北梁棚户区里。家里空间促狭,那天在记者的镜头前,小孙子高宇博光着屁股从被窝旁的柜子钻进钻出,这组新闻画面着实让他“火”了一把。
东河区惠民街道的三官庙古民居,是北梁棚户区改造中,特地保留下来的一片具有包头传统特色的建筑群。在这里,原本的居住环境被保存下来:“锅连炕”的老式房屋,密密麻麻、一环套一环的院子,两人碰面侧身才能通过的小巷子,坑坑洼洼的街道,平均900人一个公用旱厕……
北梁棚户区曾是内蒙古乃至全国面积最大的集中连片城市棚户区,这片占地13平方公里的棚户区位于大青山南坡,是包头市的发源地。90%以上的房屋都是土木危旧房屋,市政基础设施严重匮乏,没有暖气,没有下水管网,没有燃气,更没有消防设施。北梁棚户区的形成历经百年,始终是棚户区改造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60岁的高俊平,本以为自己会在棚户区里住上一辈子。
2011年3月、2013年2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同志先后两次实地视察北梁棚户区,就做好棚户区改造作出明确指示。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调研时,深情嘱托内蒙古的干部们:“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
让群众从“忧居”变宜居,从2013年9月开始,北梁棚户区搬迁改造工程——一场牵动万千人心、声势浩大的民生工程拉开帷幕。
包头市委、市政府依据入户调查研究掌握的情况,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讨论,征求居民代表意见,编制《房屋征收补偿方案》。“市委市政府抽调了9名市级领导干部、72名县级干部、2000多名市区机关干部组成征收安置工作队伍,建立市级领导包联街道(镇)、县级干部包联社区(村)、科级干部包联片区、普通干部包联到户的四级包联机制,形成了推进棚改拆迁的强大合力。”在东河区区长雷殿军心里,永远地留下了“那场战役”的印迹——历时15个月,2014年12月,分布在北梁13平方公里上的4.7万户、12.4万人口,全部征拆完毕。
回忆起过去的种种“害怕”,高俊平至今还心有余悸:“以前我最怕过冬天,早上起来要烧火、掏灰,家里没有下水,只能去外面的公共卫生间,内蒙古的冬天又冷,特别害怕冻屁股!”2013年11月,作为享受棚改政策的首批乔迁者,高俊平和老伴儿喜迁新居,他的这些忧心事随着棚户区的拆改消失了。“我们这儿是花园式小区,设施齐全,没事了就去活动室做做理疗、打打扑克、下下棋。冬天一开门,家里热乎乎的,我这心里也热乎乎的!”现在家里地方大了,高俊平再也不怕家里来客人了:“总算站有站处、坐有坐处了!”正在包头市第一实验小学读三年级的高宇博,在爷爷家也有了一张自己的专用书桌。
“不仅要安居还要乐业,政府每年拿出1500万元购买2000个岗位兜底北梁失业群众的就业,主要是物业管理、保洁、保绿等服务性岗位,一方面解决了群众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改善了老城区物业服务水平低的状况。”雷殿军区长介绍说,在北梁棚改中,针对北梁失业人员多的特点,包头市委、市政府分类施策支持就业创业,目前通过政策帮扶实现就业者9277人,自谋职业者3495人,重点扶持不稳定就业者1242人。
今天的北梁棚户区,变化可谓翻天覆地,民居条件和生活环境跨越了30年,人均居住面积由12平方米增加到26平方米。一个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生活便利的安置区,让十几万棚户区居民住上了新房子、过上了好日子,一个产城融合、生态宜居并兼具文化底蕴和古城风貌的腾空区也在加紧建设。
“忧居”变宜居,扎扎实实办实事,让这里群众的梦想化为现实!
(本报记者 李笑萌 高平 刘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