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7月11日 星期二

    无障碍环境建设:让关爱无障碍传递

    ——全国政协建言“无障碍环境建设”

    作者:本报记者 周洪双 《光明日报》( 2017年07月11日 15版)
    湖北省襄阳市,数十名残疾人到酒店、医院、超市、银行等公共场所体验无障碍出行。他们发现,诸多公共场所的公共设施无障碍程度不高甚至缺失,给残疾人的日常生活出行带来了巨大不便,城市公共设施无障碍程度亟待提高。杨东/摄 光明图片

        【同舟】

     

        “对有的残疾人来说,一级台阶就是一堵‘墙’。创造无障碍环境要落到实处,才能真正让他们享受到便利。”全国政协近日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围绕“无障碍环境建设”建言献策。

     

        除了残疾人,老年人、伤病人员、孕妇儿童以及其他有特殊需求的人都是无障碍环境的受益者,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全国政协十分关注无障碍环境建设问题,组织委员视察团赴江苏、海南进行了视察,台盟中央与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组织委员赴上海、北京开展了调研,丰硕的调研成果在会上得到了充分展示。

     

    “无障碍”让弱势群体共享发展成果

     

        “每个人都会有‘行动不便’的时候,包括视力、听力、言语和肢体上的各种‘不便’,无障碍设施其实人人都会需要。”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蔡达峰说,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项惠及全社会的事业,几乎所有人都将受益于无障碍环境建设。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大力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这些年来,城市环境无障碍、信息无障碍、服务无障碍的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新建高铁站均实现了无障碍建设,高铁、动车组列车均配备了无障碍设施,铁路部门共改造了3400余节无障碍车厢;中央财政已资助120多万户贫困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北京主干道路口基本改造为坡道,盲道在主要道路实现了全覆盖。

     

        不过,委员们调研发现,面对数以亿计行动不便的特殊群体的日常出行和生活,无障碍环境建设运行还有许多尚待改进的地方。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联副主席王新宪列举了一系列数据:“据调查,全国基层综合服务中心等6类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中,25%的出入口、60%的服务柜台、70%的厕所尚未进行无障碍建设和改造。与道路、建筑物相比,公共交通滞后的现象尤为突出。”

     

        “由于认识理念不到位,‘无障碍’常常处于被遗忘的角落。政府公共服务一定要转变对无障碍发展的认识,强调无障碍发展是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清华大学教授庄惟敏说。

     

        委员们认为,无障碍环境建设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全社会要对无障碍环境建设进一步提高认识,真正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要真正把无障碍环境建设成为科学管用、健康运行、对全社会有特殊需要的人群都大有裨益的系统工程,要从践行共享发展理念的高度推动残障事业发展,让弱势群体共享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

     

    在建设标准上全面体现无障碍理念

     

        “我曾走访过一户残疾人夫妇家庭,他们住在旧式里弄的二楼,每次出门前,先要将轮椅从楼上吊下去,艰难极了。”蔡达峰说,相对于新建项目,改造不符合无障碍标准的建筑难度更大。

     

        蔡达峰指出,按《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规定,无障碍设施改造由所有权人或者管理人负责,但很多老旧公房的产权关系复杂,居民甚至只有使用权,他们的需求和经济能力不同,外界又不能或不愿介入,改造工作很难推进。

     

        2012年,《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颁布实施,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没有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门法规的情况,一些省市也陆续出台地方性法规,为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提供了制度依据。委员们建议,对全国各地方、各部门、各有关单位贯彻落实《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情况开展一次大检查,推动条例落到实处。各地要学习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的做法,尽快出台本地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地方性规定,明确新建设施的建设要求。

     

        蔡达峰建议,新建和改建项目要同等对待,在新建中不欠账,在改造中还老账,建设内容、标准和范围要强调通用性和开放性。

     

        “我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后提交的第一份提案是《关于在机场、车站、码头建设无障碍设施的提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是一名肢体残疾人士,她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感受更加深刻,她说:“制定无障碍环境标准要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理念,要有各类残疾人参与,遵循实用、易行、广泛受益的原则,制定标准。”

     

        “从我国铁路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实践看,制定标准太重要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铁路总公司原副总经理彭开宙说,正是因为铁路部门《铁路旅客车站无障碍设计规范》等标准的先行制定,使得车站、列车等的改造和新建按照统一标准路径推进,少走了弯路,为残疾人、老年人等出行困难的群体走出去创造了高度的便利。他说:“要在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上全面体现无障碍理念。”

     

    建管并重体现文明的“温度”

     

        “盲道,让盲人更盲。”委员们调研发现,很多无障碍设施管理维护不到位,违背了建设初衷,大大降低了文明的“温度”。

     

        委员们指出,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建设设施只是前提,能保证其正常使用才是关键。委员们一致认为,要完善无障碍设施管理工作机制,定期部署专项督查,及时发现整改问题。要加大城市监管和行政执法力度,对占用、损坏和管理失职的要严格依法追究责任。

     

        无障碍设施的管理维护往往是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部长姜伟新认为,各有关部门应研究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张泽熙呼吁注意无障碍设施之间的衔接,“党政机关、影剧院、图书馆、体育馆和银行、超市、停车场等与残疾人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场所要实现无障碍区域性贯通。”

     

        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另一大短板在农村。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省人大常委会专职副秘书长王天戈调研发现,农村无障碍环境建设才刚刚起步,有的村干部甚至不了解什么是无障碍。王天戈建议,从完善、落实农村无障碍设施建设政策入手,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定重点人群和重点项目,提升改造水平。

     

        “目前全国还有354万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需要进行无障碍改造,而中央财政投入远远不足。”张海迪希望,能够建立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补贴制度,这是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

     

        与物理环境障碍相比,信息无障碍的发展现状与实际需求差距更大。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副主任龙墨说:“有的聋人家属反映看春晚时,当出现小品、相声等语言类节目,家里就换台,原因是看到现场观众和家人大笑时,有听力障碍的聋人却不明所以,既尴尬又让家人难受。”她建议完善手语和字幕同步功能,实现残疾人无障碍信息交流。

     

        有关调查显示,2013—2016年中国政府网站和社会网站无障碍符合标准的仅有3000个。王新宪建议加大政府、公共服务机构网站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力度,方便残疾人浏览信息和实现网上办事。

     

        ■链接:《无障碍环境建设“十三五”实施方案》提出的任务目标

     

        ——以解决残疾人、老年人无障碍日常出行、获取信息为重点,全面提升城乡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落实《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推进无障碍设施规范化、系统化建设,加快推进政府机关、学校、社区、旅游景区、社会福利、公共交通等公共场所和设施的无障碍改造,深入开展信息交流无障碍建设,稳步推进农村地区无障碍环境建设。

     

        ——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相关政策标准,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交通、教育、金融、旅游、食品药品、信息网络、紧急避险和应急疏散等行业和领域出台一系列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政策、标准,健全无障碍基本公共服务,为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获得公共服务创造更好条件。

     

        ——解决影响残疾人、老年人日常起居、基本生活的家庭环境障碍,为残疾人实现全面小康奠定物质基础。切实加大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力度,通过多种措施,推动各地全面开展残疾人、老年人家庭无障碍改造。

     

        (本报记者 周洪双)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