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7月05日 星期三

    为产妇减轻痛苦是对生命的尊重

    作者:李达 陈慧 张建平 《光明日报》( 2017年07月05日 05版)

        “8年前,在我预产期的时候,先生赴外地出差,我只能返回家乡分娩。当时是顺产,因麻醉师人手有限,凌晨分娩时没有进行分娩镇痛。那一阵阵的宫缩带来的疼痛,让人根本顾不上矜持,只有放声喊叫才能稍稍缓解。隔着产房的大门,家人在走廊上听到叫声,以为是孩子出生了在嘹亮地啼哭。他们兴奋地按产房门铃,询问孩子的情况。助产士解释说孩子还没生呢,是产妇在喊叫。生孩子的这个插曲,时至今日记忆犹新。”这是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妇产科一位医生述说自己的分娩经历。

     

        对于人类繁衍,女性无疑承担了很多重担。当过母亲的人,只要回想起生孩子时的痛苦,多少还是感觉不堪回首,那是一种无法言表的疼痛。

     

        很多来医院做产检的准妈妈,有相当一部分会在临近分娩时询问:“医生,我能不能剖腹产啊?”为什么这么考虑?通常她们回答说怕自己生太疼,或者怕没生出来又“顺转剖”,受两遭罪。虽然提出这个问题的孕妇,在“二孩”政策实施后已经明显减少,但分娩的疼痛,始终给多数孕产妇带来极大顾虑。而大多数准妈妈都认为,剖宫产可以减轻分娩痛。惧怕产痛,也成为我们国家剖宫产率遥遥领先世界其他国家的原因之一。

     

        前一段时间,和同行聊起欧美国家的分娩体验:在欧美国家,每个孕妇在顺产时,常规可获得腰麻镇痛分娩的医疗支持。而国内有报道称,我国只有不到1%的“幸运儿”采用无痛分娩,在美国,这一比例则为61%。这一悬殊的比例后面,有着诸多的因素。

     

        首先,是孕产妇甚至医护人员自身,对于无痛分娩的安全性心存疑虑。即使相当多的医护人员有享受无痛分娩的便利条件,仍然有不少人因担心潜在不良影响,在最后时刻选择“徒手顺产”。实际上,无痛分娩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已经有众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其安全性。无痛分娩时,麻醉药物浓度只有手术时的1/5~1/10,而且所使用的药物是进入硬膜外间隙,并不直接进入血液,因此,到达胎儿的剂量更是微乎其微。

     

        其次,很多人担心麻醉风险,还有人认为分娩镇痛会延长产程。需要强调的是,的确有些孕产妇出现了产程延长,但是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并没有升高。大部分孕妇因为无痛分娩减轻了疼痛,有更多时间可以充分休息,宫口反而开得更快了。其他的诸如无痛分娩后的腰痛,大量研究表明没有关联性。

     

        在当下,镇痛分娩更像是一种奢侈品而非基本医疗需求。除了公众存在诸多误解,医院也缺少相应的人力资源分配到这件“吃力不讨好”也“不怎么赚钱”的服务上去。但是,医疗服务并非仅仅是划算不划算、赚钱不赚钱的问题,而是承担着社会公益性的责任。对无痛分娩的曲解可以通过科普和宣教来纠正,因为难而不去实施,实在是一件不那么人道的事情。正如一位著名社会学家所说:产妇分娩是否痛苦,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为产妇减轻痛苦,是对生命个体的尊重,也反映了一种生育文明。

     

        (作者:李达、陈慧、张建平,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妇产科,朱素颖整理)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