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记录】
本期主题:凝视他乡
在历史上,许多优秀的摄影师都会选择远走他乡,用相机记录下陌生文化的一张张影像“切片”,为后世保留珍贵的视觉文献。阐述本期主题的摄影师阎雷20世纪80年代从法国来到中国,几十年间,他始终坚持把镜头对准普通百姓的生活,朴实无华,又不失生动有趣,展现了那个年代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态度。如果不特别说明,你甚至无法判断它们是由一位外国友人创作完成的,这也赋予了阎雷作品一份特殊的审视价值。
对那些不远万里记录中国的外国人,我们习惯亲昵地称之为“老外朋友”,比如法国摄影家马克·吕布、意大利现代主义电影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承担着新闻记录的功能,别有一种历史的沉重感蕴含其中。
然而时代赋予了法国摄影师阎雷新的机遇。1985年,23岁的阎雷拿起照相机开始了中国行摄之旅。几十年间,他行走在中国的每个角落:田野间、运河边、大街上、胡同里,胸前挂着莱卡相机,记录着古老中国在沧桑巨变之下,每一个毛孔中散发出的时代气息。
阎雷放弃新闻记者式的客观记录与先锋艺术的表现形式,他通过自身的观察与体验,来“捕捉事物的影子,追求瞬间的光影并寻求相似性”。
关于这个摄影理念,摄影师在《昨天的中国》一书中坦承:“我所依据的是自己的亲身体验,而刻意与西方人和中国人所写的报道保持距离,好让现场所留给我的印象能够保持鲜活和自由,能够为我的内心注入奇观,教会我他们的语言,让我学到另一种思维方式。我所依赖的是时间,是努力,是旅行,是一遍又一遍地去看,去发现更多,同时抓住一切机会按下我的快门。”
于是,这本摄影集收录的照片,不再是以“老外朋友”的身份来展现的异域视角,而是融入茫茫人海之中随手记录的感动瞬间。摄影师就在我们中间,他和我们一同在火车站挤车、在市场挑牛仔裤、在窑洞参加婚礼——如果只看照片,我们甚至并不知道摄影师是一个外国人。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人流熙熙攘攘地骑着凤凰、永久自行车穿梭在旷远的大街上;柳条筐里装满了用于冬储的大白菜;穿中山装的老人悠闲地在公园里遛鸟儿——这种宁静、祥和的气氛,用阎雷的话说,带着一种“过时的斯巴达式的浪漫”。
然而在这一片安详之中,暗暗地萌动着时代的春意:在经典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上映以后,大街小巷开始兴起一股穿红裙子的潮流,爱美的少女们还会在风沙刮起时在头上蒙一条粉色纱巾;第一批个体商店的出现,使人们怀着兴奋与好奇挑选蝙蝠衫、牛仔裤;一对情侣在颐和园的长椅上羞涩而拘谨地拥抱。
有一张照片给我的印象颇为深刻:一个小伙子抱着肩膀站在微冷的清晨,身后是粉刷一新的“雅娇发型厅”。发型厅坐落在四合院的老瓦房,招牌是木刻的繁体隶书,橱窗里却贴着两张美国女星波姬·小丝的海报——传统的中国文明与西洋文明在这里微妙地碰撞、融合。这些小小的细节被照片保存下来,传递出中国已经准备好走向世界的讯息。
摄影是时间的艺术。如今我们隔着几十年的时光回看,那些曾经平凡琐碎的片段就像记忆河床里淘出的金砂。我们要感谢摄影师,感谢他的眼睛和手中的相机,使我们每次看到这些照片,就能追忆那些过往的美好时光。
作者:刘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