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23日 星期五

    夏至吃面

    作者:卢恩俊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23日 16版)
    长寿面 伯阳/绘

        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是中国民间一个重要的节日,称为“夏至节”。夏至应节食俗有“冬至馄饨(饺子)夏至面”之说。

     

        《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夏至节是古代很重视的节日,正值夏收之际,皇家不仅要举行“祭地”仪式,还要“当早黍于农历五月登场时,天子要在夏至时举行尝黍仪”(《吕氏春秋》)。《诗经》中也有“年丰多黍”的诗句,大家一起尝食角黍,被认为是一种欢庆年丰的标志。民间百姓在这一天也用自己的食俗方式过节庆祝丰收。有的地方还将新麦做成饼、饺、面、馍等,有过节尝新的意思。

     

        时至今日,各地仍然保留着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夏至节日食俗。在我居住的南方城市,此时令习惯吃三鲜:地三鲜是苋菜、蚕豆和杏仁;树三鲜是樱桃、梅子和香椿;水中三鲜为海丝、鲋鱼和咸鸭蛋。而在北方老家,这天时兴吃面条,大部分地区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也有的地方吃热面条,俗称汤面),既可以尝新庆丰收,又可以讨一个长长久久的吉利,此俗延续至今。所以民间普遍流传着“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意思是说,夏至这一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夏至后太阳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缩短,“一天短一线”。其实,吃夏至面是整个汉族的风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清朝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中说,“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过水的“冷淘面”,就是我们现在流行的凉面。凉面作为消暑食品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唐代,据《大唐六典》记载:“太官令夏供槐叶冷淘。凡朝会燕飨,九品以上并供其膳食。”据记载,其制法大致为:采青槐嫩叶捣汁和入面粉,做成细面条,煮熟后放入冰水中浸漂,其色鲜碧,然后捞起,以熟油浇拌,放入井中或冰窖中冷藏,食用时再加作料调味,其色青翠诱目,其味香气扑鼻,其食凉爽可口。

     

        回想起来,这些年在外,吃过不同口味的凉面,最著名的有北京的芝麻酱凉面,四川的鸡丝凉面,山西的雁北冷莜面,吉林的延吉冷面,广东的鸡蛋凉面,还有素拌凉面、翡翠凉面、酸辣凉面、冬菇凉面、三丝凉面、葱油凉面等。但在我的记忆里,还是家乡的“六碰头凉面”最好吃。在老家,人们不仅夏至吃凉面,整个夏天,几乎隔三岔五就吃一顿凉面,哪怕是艰苦岁月,也要吃杂面凉面。当然,夏至面是必须吃的,不仅因为夏至是一年之中白昼最长的一天,据说这天吃了长面条,人也会长寿。那时,母亲的手擀面条在街坊四邻中是出了名的,不仅擀的面薄厚均匀,且刀切得精细均匀,煮熟后用刚从井中取回来的水捞面,用鲜红的胡萝卜咸菜末、嫩绿的黄瓜丝、雪白的蒜泥、喷香的炸面酱鸡蛋卤、金黄的芝麻盐和银白透亮的面条儿调均匀,真是好吃极了!那时,每逢夏至,我都会赶回家吃母亲的手擀凉面。母亲过世后,无论在哪里工作,每逢夏至,妻子都会模仿着母亲的手擀面,让我吃一顿“六碰头的夏至面”。每到这时,我就想起母亲打麦推磨、磨面擀面忙碌的身影。

     

        季节之手不饶人,年复一年,她把白昼拉长,又把白昼拉短。“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无论走到哪里,家乡那“六碰头的夏至面”,是我永远吃不完的长长的思念。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