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画心语】
当前,农民画的发展较之于以往发生了诸多变迁,在创作来源、本土特色、市场状况等方面,出现了创作观念与时代发展不同步的问题。
创作来源直接影响着作品的本土特色。传统村落是农民画创作的文化空间,现在一些年轻农民画家迁往城市,其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对于乡村民俗文化的认识,只能停留在老人的讲述中,其作品所表现的村落文化情感逐渐淡化,作品精神内涵减弱。有些地方的农民画创作由于忽略地方文化背景,缺少了本土特色。
而在一些城镇化发展较为缓慢的地区,传统村落文化保留得相对完整,其作品展现出丰富的生活体验,画面的地方文化特征也更加浓厚。如苗绣、壮锦、西兰卡普、土家锦,色彩搭配既强烈又和谐,都是值得借鉴的宝贵资源。村落的改变更要注意地方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否则会因同质化而导致作品被淹没。
农民画1978年左右开始进入市场,20世纪90年代后期,市场上开始大量复制或丝网印刷,这造成了绘画过程简化和作品质量下降。金山、户县、安塞等地的农民画,由于较早进入商业化机制,导致复制盛行,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农民画创作的积极性。而在市场发展的多元化背景下,农民画作者的创作观念滞后也是影响农民画发展的原因之一。农民画自产生之初就与辅导老师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地方的辅导老师观念滞后,结果造成了千画一面的现象,从而影响了农民画创作水平的提高。
时代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画发展正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认为,农民画创作要遵循“四有”发展路径。第一是有传承,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画创作应该处理好传统和现代的关系;第二是有生活,城镇化发展中生活变了,农民画作者的创作环境发生了改变,创作中要在恢复农民画群体文化基因的同时,释放农民画作者对生活的真情实感;第三是有特色,农民画家应找准定位,坚定自信,创造有个人风格的艺术作品;第四是有发展,在城镇化进程中,仅仅是民间艺术自身的转换,不能起到架构新型城镇文化的主导作用,必须要将农民画转化为符合时代发展的现代绘画样态,继续发挥民间艺术在审美娱乐、人格培养、启蒙认知、情感交流等方面的作用,通过民间文化的全面提升,促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建设。
(作者:刘燕,系山东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