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境观象】
在新中国美术史上,农民画是一个独特的画种,它以村落文化为母体,民间美术为造型基础,是民族民间美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的画种,农民画融合了农耕生活文化、民间传统艺术和鲜明的时代主题,自20世纪50年代兴起,以直观易懂的艺术形式表现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展现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和乡土记忆。
时至今日,农民画的概念已经从以画家群体的定义方式逐渐转向以绘画风格来定义。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中,乡土生活的变迁带来的是创作内容、创作体验以及情感的改变。部分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后,其创作环境、创作视野也随之变化。农民画创作者们进一步认识到农民画承载乡愁、体现发展中的乡村文明风貌的重要价值。这不仅激发了农民画家们的创作热情和文化使命感,也使得农民画创作呈现出新的气象。60多年来,农民画虽经历冲击和蜕变,但仍以蓬勃的生命力不断发展,发挥了宣传、教育、美化生活的重要作用,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民间文化和现代农村发展的重要窗口。
我国农民画的发展可以总结为四个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是农民画创作的萌芽时期,这个时期的农民画在艺术手法上注重表现现实生活,造型大胆。创作中主要使用线描、漫画以及单线平涂等绘画方法,大多数作品没有色彩。
70年代至80年代,进入探索和成长时期的农民画创作表现为现实主义绘画风格,艺术手法向专业化发展,美院的画家直接参与到美术培训的行列,农民画辅导开始倾向于造型准确、比例适度,线条和色彩的运用也变得更加专业、严谨。
80年代初到90年代,农民画创作进入成熟发展时期。作品倡导“回归乡土”的艺术倾向,强调农民画区别于国画、油画、版画等专业画种,要彰显出民间美术的特征。农民画作者将刺绣、剪纸与农民画创作结合起来,先剪轮廓,然后描画出形状,最后上色,这种画法后来被称为“移植型”创作手法。作品《花与鸡》正是按照剪纸的形式,运用刺绣装饰纹样的色彩,以图案化的手法进行创作的。也正是这张作品奠定了上海金山农民画迥异于其他地区农民画的艺术风格。
90年代至今,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画创作进入“百花齐放”的多元化发展时期,农民画作者群体逐渐走入社区,走向城市,其文化素质和审美观念也全面提升。农民画的功能定位已经逐渐转变为乡村社区文化产品,审美要求也变得更加符合大众需求。
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许多农民画作者全家总动员,画乡齐发动。创作语言和题材的丰富体现了当代农村文化生活的多样性。水粉画、油画、国画、版画、漆画、唐卡等多种样式,不拘一格,洒脱自如,呈现出丰富的审美意象。其中,上海金山农民画体现了海派艺术的色彩和传统;广东龙门农民画体现了广府文化的影响和客家文化符号的多样性;浙江舟山渔民画富有现代气息和浪漫色彩。还有贵州龙里巴江乡平坡村的农民画作者从当地节日庆典中汲取艺术元素,绘制鱼纹图腾造型,人物形象富有张力;山东日照的作者将“过门贴”的形式语言运用到农民画的人物造型中,色彩鲜亮夺目。这些作品扎根现实生活的土壤,艺术主题和语言都来自日常生活,质朴醇厚,充实饱满,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充满了泥土的芳香。可以说,农民画创作队伍的成熟、壮大和繁荣,既是民间文化生态的反映,也是民间文化自信的体现。
文艺理论家、美学家王朝闻先生曾评价农民画家是用他们自己所掌握的朴素语言——“好看”“开心”和“自己也会笑出来”来表达他们对于形式美的挚爱。今天,广大农民画创作者能够更加自如地运用传统民间绘画的艺术语言,来表达他们对农村生活的深刻思索和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创作了一批有梦想、有温度、有情感、有感染力的作品,带给我们很多鼓舞和感动。祝愿农民画在发展过程中继续扎根农村生活,坚守民间特色,突出“农民叙事”,不断创作新作品、表现新生活,不断提高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传播力和影响力。我们相信,农民画作为民间生活的一部分,还将以崭新的姿态彰显中国精神,鼓舞人们坚定文化自信,守护精神家园,以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
(作者:潘鲁生,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