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29日 星期三

    《北京邻居》让人五味杂陈

    作者:苏扬 《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29日 12版)

        由北京云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北京人艺班底打造、导演唐烨执导的话剧《北京邻居》很有北京人艺的风格。这部京味浓郁的话剧,展现了京城小人物的悲欢,加上“接壁儿、劳驾、溜达、麻利儿、甭介”等北京话台词,让人感到很亲切。但最终,这儿虽没被拆,邻居们却都搬走了。庆幸也好,怀念也罢,却再也回不去了,一种淡淡的感伤弥漫开来。

     

        生活气息浓厚,是该剧的最大特点。《北京邻居》改编自老舍文学奖得主荆永鸣的小说《北京时间》,以一个到北京创业打拼的普通北漂者的视角,鲜活而写实地呈现出20世纪90年代老北京街坊邻里的众生相。40岁的北漂“刘作家”夫妇是开饭馆的,为租房结识了胡同里的众人——开小卖部的冯大妈、养鸟的老杨头、刺头儿“赵公安”、蹬三轮的海师傅等。这些京城里的小人物,在一个小院里相安无事地过着自己的日子,只有姓赵名公安的原灯泡厂下岗工人把自己当成了真“公安”,管闲事,挤对人,但这样一个刺头儿却怕老婆,也是一物降一物。起初,刘作家夫妇与邻居们相处得并不融洽,回来晚了被锁在院外,爬墙却被当成小偷,电表坏了被赵公安怀疑偷电。但慢慢地,人们开始互相关心,互相帮衬。老杨头中风,众人帮着送往医院;刘作家亲戚来北京看病,身为护士的老杨头女儿燕儿梅帮忙给挂上号;被赵公安赶出大院儿的胡冬,栖身于老杨头的煤棚,冬天赵公安妻子给他送上电炉子;赵公安的儿子涛子毕业实习无去处,刘作家主动提出去他的饭馆实习。最让人感慨的是搬大白菜,哪一家的菜到了,全院帮忙搬运,那阵势浩浩荡荡,熟悉又亲切。而这种场景,近年来已很难看到了。

     

        当然,一出戏不仅仅是让人怀旧,而是通过平常事展现生活的哲理。《北京邻居》最令人深思的是人们之间的关系,不管是土著还是北漂,虽然人们日子过得不是很轻松,也不是很理想,但人们融入了这个城市,并随着城市建设的脚步走向未来。如今很多人离开了平房大杂院,住上了高楼大厦,虽然离城里远了些,但居住条件还是好多了,可人们为什么还会怀恋大杂院里的时光呢?我想正是邻里之间那互相帮衬的风气让人怀念和留恋。因为现在高楼里住对门都多年不相识,更不会像邻居那样往来。这也正是《北京邻居》里赵公安的矛盾心理的体现,他的房子少说有上百年,破旧漏雨,但故土难离。最初他想漫天要价,但当负责搬迁的胡冬出现时,让他感慨的是胡冬并未找他算旧账,而是尽可能地给他特殊照顾,于是他洒泪签了合同,离开了旧地,然后乘两个小时的公交车回来作胡同游的导游,因为这儿他最熟悉。可以说,这出戏让人品味了上个世纪末大杂院里的喜怒哀乐,体会出北京人与外地人之间微妙的情感变化,也感受到了北京的大气与包容。

     

        虽然《北京邻居》让观众笑声不断,一些北京土话也俏皮风趣,但笑过之后,却让人品出一丝苦涩。比如,虽然赵公安获得的搬迁补偿不低,但离开了城里,搬到了郊区,心底的失落无以言表。其实这是很多北京土著心中的痛,这种痛不光是失去了生活中的邻居,更是失去了老北京的风貌乃至老北京的灵魂,这是最让人深思的。因而这出戏深刻不偏激,含蓄不煽情,似多味豆,让人五味杂陈。

     

        如今表现当代生活的京味戏很少,北京人艺演的也不多,因为土生土长的北京演员少,北京土话也很难听到了。《北京邻居》中的演员大部分是在北京人艺舞台上实践了十年左右的中青年演员,京腔儿地道,又有丰富的表演经验,饰演来京“北漂”的演员同样具有专业背景,生动自如。但剧作开始,来京的刘作家夫妻基本上没有外地口音,这就不太真实了,而且扮相上也过于年轻。此外,剧中的布景很是真实,在台上搭起了一座逼真的大杂院,虽然转台很灵活方便,但对于朝阳九剧场来说,这台布景太满了。因为这儿的剧场偏小,布景再作些减法,相信演出效果会更好。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