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书者说】
打开世界地图,在东方的中华大地上,刻画着两道伟大的人工奇迹:一是蜿蜒起伏、横贯东西的万里长城,另一是纵穿南北的三千里京杭运河。它们历史之悠久,工程之伟大,作用之显著,影响之深远,在中国乃至在全世界,有哪一项文化遗产能与之相比呢?长城内外,运河左右,座座城市,星罗棋布,宛如中国历史文化的灿烂星汉。而在万里长城拱卫的中心和京杭运河漕运的起点,闪耀着一颗最明亮的星辰,这就是中国古都北京。
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有过许多传说,以后还会有。她那幽闭的涂着神秘色彩的美,不知诱发了多少人关于东方神穹仙宇的遐想。
而我们奉献在读者面前的《古都北京》,正是一部东方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的图文并茂的历史实录。
关于这部书的缘起,要追溯回1984年9月5日。当天,朝华出版社编辑马悦女士突然光临我的研究室,约我撰写《古都北京》。这在我平静的心湖中,有如谢灵运《山居赋》所云“拂青林而激波,挥白沙而生涟”,引发了漫漫思绪,激起了层层涟漪。我想,撰写这本书很难,但又很有意义。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繁盛,人口众多,将她的神经中枢和政治心脏——古都北京,以图文并茂的历史实录形式奉献给读者,并非易事。然而我觉得,我的曾祖父、祖父、父亲和我,祖孙四代久居北京,我是研究历史学的,熟悉北京、喜欢北京、研究北京……这些都激发了我写古都北京之积极性。因此,作为北京的一个市民、一个学者,向中国、向世界介绍中国古都北京,责任在肩,义不容辞。
北京城是地球表面上一项最伟大的文化工程,也是世界文明史上一个最壮丽的文化奇观。只有中国才有北京,也只有中国这样的国家才能创造北京。在这座城市里,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达到了光辉灿烂、登峰造极的境地。不管到过或未到过北京的同胞和朋友,很多人都希望能有一册反映北京历史文化艺术的实录——图文并茂的《古都北京》,在书斋插架,信手翻阅,一览北京,如临其境。因此,我作为一个北京市民,便率尔操觚。
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一样,古都北京也有她的特征。那么,古都北京有些什么特征呢?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古都北京的第一个特征。北京历史长河的源头,上溯至70万年前洪荒时代的北京人。而后,像滔滔江河,越往下游,河面越宽,河床越深。自公元前11世纪以来,北京曾先后13次为都,这就是:蓟、燕、前燕、大燕、刘燕、辽、金、元、明、大顺、清、中华民国(初期),当今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特别是到辽、金、元、明、清五代,北京历史江河的激浪,更如“天排云阵千雷荡,地卷银山万马腾”。试想,在中国六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北京,在世界十大名都——巴黎、伦敦、罗马、莫斯科、华盛顿、墨西哥城、开罗、东京、巴格达、北京之中,北京首屈一指,有哪座都城历史之悠久可与她相比呢!我不揣冒昧,就从世界人类文明摇篮之一的北京人开始叙述,向读者展现古都北京的历史文化风貌。
主客分明,布局宏大,是古都北京的第二个特征。以明清的北京城而言,它是作为封建皇帝治居之所而设计和建造的。君王为主,臣民为客;君权为主,神权为客——这就是北京城设计的主题。明清皇帝治居之所的北京城,以一条子午线即中轴线纵贯南北,皇宫位于全城的中心。城池宫殿、坛庙苑林、衙署寺观、市井民舍,都在子午线即中轴线两侧依次对称展开,格局严谨,主次分明。它的城垣依次由宫城、皇城、内城、外城分为四个方阵(外城因财力不足未能围成方形),呈封闭式,层层相套,等级森严,界限分明。北京城的园囿——宫城的御花园、皇城的太液池、内城的坛庙苑林、近郊的三山五园,也都布局有序,呼应相连。这一整套的都城规划设计,都是中华传统思想和精湛瑰丽艺术的完美结合。
皇家宫殿,珍宝荟萃,是古都北京的第三个特征。北京从辽代开始成为皇都,至清末宣统皇帝退位,历时近1000年。古都北京不仅集中国历代都城建设之大成,而且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文化艺术之精粹,是一座伟大的艺术宫殿,也是一座文物荟萃的博物院。秦朝阿房宫、汉朝未央宫、唐朝大明宫、宋朝大庆殿、金之宫殿、元之大内、明之紫禁宫殿、清之文渊书阁,其艺术精粹,其设计构思,古都北京,含其精华。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180万件文物,天坛、颐和园、明十三陵、长城等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雄伟的宫殿,绮丽的楼阁,配置以亭台轩榭,陈设以奇珍异宝,北京城成为一座宛若仙境的城市。
坛庙园林,水木京华,是古都北京的第四个特征。北京的坛庙寺观,盛时达一千余座。现存最早的是潭柘寺,谚语说:“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这是说它历史之悠久。而后,辽、金、元、明、清的寺观,遍布京城。如辽大昊天寺,殿后塔高66米有余,矗立天空,俯视苍穹。这座高塔虽毁,却留下四座古寺——大觉寺、戒台寺、天宁寺、灵光寺。到了明、清,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分布南、北、东、西。北京城外的园林,南有下马飞放泊(南苑),北有积水潭(北海子),东有延芳淀(今河北安新地区),西有三山五园,还有承德避暑山庄和木兰围场。皇宫之内,有御花园、建福宫花园、慈宁宫花园和宁寿宫花园(乾隆花园)等。古都北京是一座整体布局有序、坛庙寺观点缀、金水玉河环绕、名树异草遍布的花园城市。
各族文化,熔冶一炉,是古都北京的第五个特征。北京南襟河济,北连朔漠,位于中原农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东北森林文化、西部高原文化和东暨南部沿海及其岛屿海洋文化的交汇之地,历来为中华民族内部各族融汇和相争之区。这突出反映在自秦始皇到清宣统两千多年皇朝历史中心的移动上,前一千年中国政治中心主要在西安,后一千年中国政治中心主要在北京。这可以看出一个有意思的历史现象:中国两千多年皇朝历史政治中心的摆动,先是东西摆动,后是南北摆动,从而呈现出大“十”字形变动的特点。所以说,正是由于各个兄弟民族的长期争局和融合(还有其他原因),中国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东移,北京才成为元、明、清三代的都城。北京城的建筑和园林,也汇合了各个民族文化之优长。四方民族,杂居北京,他们的衣食住行,坊里风情,宗教信仰,岁时习俗,使北京的市井生活更加色彩斑斓。
世界文化,密切交融,是古都北京的第六个特征。辽南京的清真寺(今牛街清真寺),是北京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例。到了元代,大都是当时世界的一个文化中心。明初郑和下西洋,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壮举。《明史·外国传》记载,明朝同87国有外事交往,可见其时中外文化交流之盛况。晚明利玛窦将西方近代文明带到京师,《坤舆万国全图》《几何原本》、自鸣钟等使北京士大夫耳目一新。清代康熙时西方耶稣会士进入宫廷,使近代科技文化对宫廷产生影响,也将中华文化传到欧洲。中国儒家经典开始被翻译到西方,《康熙皇帝》传记也出现在凡尔赛宫。晚清时期,外国在北京设立29个使领馆,东西方文化交往出现新的特征。
《古都北京》内容纷繁,错综复杂,我力求驭繁执简,博观约取。17世纪中国著名画家石涛说过:“搜尽奇峰打草稿。”本书不是绘画,但它就像一轴画卷,将历史文化胜迹一幅幅地展示出来。本书再现北京历史文化时,内容务求丰富,史实务尽翔实,图片务冀精美,结构务期严谨。本书的叙述,以时间为经,以事物为纬,分设纲目,横向铺叙。
这样经纬交织,纵横错综,以复原中国古都北京的历史文化面貌。但古都北京灿烂的历史文化如经天日月,本书则不若爝火之光。虽纂述并不惬心,但也是辛勤的收获。这里,我特别要提到摄影大师严钟义先生。我和他在20世纪80年代相识,曾经有过非常愉快的合作。相隔30年后,我们重温旧谊,推出三个文版(中、英、法)的新版《古都北京》。我们计划在未来结合“一带一路”倡议与世界文化交流传播的要求,继续推出德文、阿拉伯文、西班牙文等其他语种的版本,献给中国的读者,也献给世界的朋友。
(作者:阎崇年,系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