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沈阳2月8日电(记者毕玉才、刘勇)早在东汉时期,著名史学家蔡邕就在《独断》中提出:“古不墓祭,至秦始皇出寝,起之于墓侧,汉因而不改。”这一说法日前受到了挑战:日前入选2016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的辽宁朝阳红山文化墓地,不仅发现了建筑址,而且在建筑址附近发现不少祭祀坑,为此专家倾向于认为该建筑为祭祀场所。如果此说成立,那就说明5000年前红山先人就已经在墓地祭祀了。
半拉山红山文化墓地位于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召都巴镇尹杖子村大杖子组。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被发现,2014年9月至2016年12月,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朝阳市龙城区博物馆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与以往红山文化墓地不同的是,该墓地除了埋葬逝者,同时具有祭祀功能。墓地经过精心规划,以石界墙为界,南部为墓葬区,北部为祭祀区。
考古人员清理出的78座墓葬,有15座为早期墓葬,未发现明显分区;63座晚期墓葬,主要位于墓地南部。祭祀遗迹主要由祭坛、坛上建筑址及祭祀坑组成。祭坛位于冢体北部界墙内,是整个墓地的最高点,东西长13.8米、南北宽11.5米。祭祀坑共29座,早期15个,晚期14个,有圆形、长方形、椭圆形三种。
尤其令考古队员兴奋的是,他们首次在红山文化积石冢上发现了建筑址,并有柱洞和础石。在此之前,考古人员从来没在红山文化积石冢上发现过建筑遗迹。虽然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第一地点的女神庙是建筑,但并未建在积石冢上。
据考古人员介绍:这些柱洞围成一个长方形,南北长约6.5米、东西宽约4.4米,且分布极有规律,三排排列,两两相对,中间那对柱洞底部都有一块大石头,应为支撑建筑的柱础石。考古人员在活动面上发现有大面积的草拌泥红烧土块,推测应是倒塌的建筑物堆积。
早在东汉时期就有“古不墓祭”之说,唐代政治家、史学家杜佑所撰《通典》中也说,“三代以前无墓祭,至秦代,始起寝陵于墓侧。汉因秦上陵皆有园寝,故称寝陵。”著名考古学家、辽宁省文物保护专家组组长郭大顺告诉记者:“对于‘古不墓祭’之说,业内一直都有争论,河南安阳殷墟的妇好墓就出土了疑似祭祀的建筑。如今,半拉山红山文化墓地又发现了建筑址,该建筑如果真是用来祭祀,那就把中国在墓地祭祀的传统推进到了5000年前。”
红山文化自1921年被发现,尤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不断给人们带来惊喜。从中国古代建筑三台的“鼻祖”,到沿中轴线左右对称的建筑布局、敬天法祖的传统、“唯玉为葬”的礼俗,以及高度发达的祭祀礼仪制度,无不给人一种强烈的暗示:辽西这块红土地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样,同样是中华文明发轫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