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18日 星期三

    寻找乡村课堂的美

    作者:本报记者 陆健 李晓东 宋喜群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18日 05版)
    河南省新乡市辉县高庄乡金章小学的学生在体验北京名师的远程在线课。陈杰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乡村小规模学校在基础设施、教师队伍、教育管理、教育内容等方面困难重重,生存状况不容乐观。如何让这些学校不仅生存下来,而且走向“小而优、小而美”?本报记者日前走访了浙江、四川、甘肃的几所乡村小学,与校长、教育局负责人面对面,倾听他们的心声。

     

    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石公田小学校长朱利锋:

     

    开发山水田园课,在快乐中学习

     

        我们学校在大山之中,交通不便,教学条件差。6年前,学校有6个年级、5名老师、40多个学生,大多数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其中大部分来自单亲家庭。一批批老师跑马灯似的来了又走了,一批批的学生就这样毕业了,我理解的教育不应该是这样的。作为一名校长,给予他们的不该是填鸭式的教学,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教育没有小事。我开始琢磨,为什么不办一所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乡村学校呢?乡村的自然教学资源丰富,田野河流村庄,每一样都可成为教学资源。油菜花开的时候,我们组织孩子到田野里画油菜花,观察花、叶的茎脉、生态群等特征,观察和记录油菜的生长周期,做自然笔记;清明时节,我们一起到山间采绵菜,做成绵菜饼,让孩子们思考给米粉掺水的技巧,鼓励孩子们大胆创造不同造型的饼;细雨绵绵的时候,让孩子们阅读描写自然风光的文章,理解作者表达的意境;学校运动设施有限,我们就带着孩子们一起做球门,就球门的颜色选择、材料选取、结构稳定性征求孩子们的意见,激发创造力。自然体验和科学教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学生的状态焕然一新,学校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

     

        山水田园课程内容的构造,没有局限于具体某一个学科或某一本教材,而是在解读不同学科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利用身边资源,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将人文、科学、美育等多方面内容融合在一个主题中。让孩子们贴近生活,感受知识的力量,引发孩子内心深处对学习和生活的热爱,最终为成长为一个全面的人奠定基础。

     

    四川省广元市白朝小学校长王树坤:

     

    挖掘乡土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学校坐落在大山之中,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基础差、师资少、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是学校发展的拦路虎。单调乏味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整天死气沉沉、闷闷不乐。怎样改变这种状况,让学校成为孩子们一生中去过的最美好的地方?我们提出了“用一种材料了解家乡,用一个主题培养兴趣,用一个小时丰富课堂”的校本课程开发理念,让乡间的野草有情,让小河边的石头说话,让山林间的树木传义。我们希望学校成为孩子们另一个玩耍的地方,但这种玩耍是一种润物无声的艺术修养教育。

     

        基于这种理念,我们以主题式的课程培养孩子们的好奇心。根艺课的第一课就以“送给爷爷的拐杖”展开,学生选取做拐杖的树枝、树根,带到课堂上。学校安排从事过乡村工匠的欧才松老师指导学生一起打磨、抛光、设计样式、勾画图案、雕刻形状。经过几节课的努力,一份给爷爷的礼物就完成了。紧接着,我们又设计了“送给爸爸的酒杯”“送给妈妈的竹斗笠”“送给奶奶的草坐垫”等主题课。给劳累一天的父亲盛满酒,让整日忙于香菇和木耳种植的妈妈不再曝晒在阳光下,让奶奶劳作时不再腰酸背痛。这些活动让孩子们懂得了孝顺,也了解了劳动的艰辛。

     

    甘肃省天水市教育局局长伏金祥:

     

    “小校小班”带动农村教育发展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天水市乡村小规模学校占比越来越大,100人以下的学校占小学总数的80.51%。2016年11月,我市作出扶持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决定。通过推行强校引领、经费扶持、师资统筹、资源共享等措施,促进乡村小规模学校由“小而弱”向“小而优”转化。

     

        “学生不动教师动”。秦安县农村学校布点多、班级规模小,教师下去留不住。秦安县逆向思维,将学生“走读”转变为教师“走教”,率先建成了集食宿、办公、管理于一体的陇城教育园区。园区整合教育资源,开展教师“走教”,根据各个分散学校教学需求,对音乐、体育、美术等紧缺学科实行巡回走教,同一学科教师可为多所学校的学生“走教”上课,并由园区统一安排。

     

        我认为,“小校小班”是未来农村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办好农村小规模学校对保障教育公平,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意义重大。下一步,我们将以县(区)为单位,进一步完善扶持办法,以“小校小班”的教学模式带动全市农村教育进一步发展。

     

        (本报记者 陆健 李晓东 宋喜群)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