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作家海因里希·波尔曾在文学作品中这样描写衰退中的鲁尔区:“洁白的衣服穿出门去,不一会儿便成为灰色。莱茵河沿岸化学工厂林立,污水将河水调成一道有着六万多种不同化学药品配方的鸡尾酒。”今天,当游客们行走在“工业遗产旅游之路”,领略着旧貌换新颜的鲁尔区,再回想波尔的这段描写,对工业文明乃至整个人类文明,一定会别有一番感悟。
鲁尔区被称为“德国的心脏”。从19世纪上半叶起,鲁尔区通过开采煤矿和生产钢铁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重工业区和最大的工业区之一。二战后,鲁尔区的重工业带领联邦德国经济腾飞,工业产值一度占全国的40%,全国80%的煤、90%的焦炭和70%的钢铁都由鲁尔区生产。
然而,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随着当地重工业的夕阳化和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鲁尔区经济开始走向衰退,煤钢工业在70年代后更是大幅走弱,当地失业问题日益严重。在20世纪50年代,鲁尔区的埃姆舍曾是居德国人均GDP首位的地区,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这里竟然成为失业率最高的地区。鲁尔区步入了衰退,成为人类从工业化到逆工业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今天的鲁尔区已经凤凰涅槃,浴火重生。随着煤钢工业的技术升级和设备更新、大量新兴产业的引入和壮大,鲁尔区变成一个现代化综合工业区。一度废弃的厂房和仓库被改造成迪厅和音乐厅,交响乐音乐会在钢铁冶炼炉的背景下上演,废弃的储气罐变为潜水俱乐部的训练池,独特的恢复性生态景观让生态爱好者流连忘返。工业旅游化蝶为鲁尔区的历史坐标和文化记忆,为这片工业城市群注入新的功能和生命力。
鲁尔区的工业旅游开发兼具多种模式。其中,最重要的是区域一体化模式,它主要体现为一个多目标的区域综合整治与振兴计划,即国际建筑展计划(IBA)。该计划瞄准鲁尔区中部工业景观最密集、环境污染最严重、衰退最严重的埃姆舍地区,从1989年开始,由鲁尔区区域管理委员会组织实施,跨时10年之久。该计划对鲁尔区工业结构转型、旧工业建筑和废弃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和生态环境恢复、就业和住房等经济和社会问题的解决,给予系统考虑和规划。在该计划之下,通过项目分解和国际竞标,鲁尔区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获得了不断的创意源泉。
在区域管理委员会统筹下,整个鲁尔区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呈现出强烈的一体化特点,表现在区域性的旅游路线、市场营销与推广、景点规划与组合等方面。从1998年开始,区域管理委员会制定了一条区域性的工业遗产旅游路线,将全区主要的工业旅游景点整合为著名的“工业遗产旅游之路”。该路线包含19个工业遗产旅游景点(其中3个设立了提供整个区域旅游信息的游客中心)、6个国家级工业技术和社会史博物馆、12个典型的工业聚落,以及9个利用废弃的工业设施改造而成的瞭望塔。此外,还规划设计了覆盖整个鲁尔区、包含500个景点的25条专题旅游路线。整个鲁尔区还统一了旅游景点视觉识别符号、说明牌和指示牌的颜色。
购物旅游相结合的综合开发模式的典型代表,是位于工矿城市奥伯豪森的现代购物中心。中心建立于工厂废弃地上,辅以一个工业博物馆、一个由废弃矿坑改造的人工湖,并保留一个高117米、直径达67米的巨型储气罐。该购物中心已成为鲁尔区购物文化的发祥地,也是欧洲最大的购物中心之一,吸引了许多外国游客。
(本报记者 李盛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