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12日 星期四

    银幕呼唤中国英雄

    作者:博林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12日 12版)

        新年前后,正在全国各大影院上映的《血战钢锯岭》《萨利机长》等好莱坞影片收获了如潮好评,也引发了国人对于英雄与信念的争论。与此同时,导演张艺谋的新作《长城》同样以英雄为重心,却只能代替众多反响平平的国产片在院线苦苦支撑。这一幕,让人倏然想起十四年前《英雄》的诞生,那时如平地惊雷般的一声巨响,揭开了大众文艺阵线上中西角逐的序幕。直到如今,我们还能从电影票房厮杀的惨烈中,瞥见一丝英雄浴血、甲光向日的悲壮感。

        自古以来,英雄都是一个民族共同体最耀眼的旗手和战士。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说的是文化统序中的英雄。唐代诗人王昌龄诗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说的是刀光剑影中的英雄。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年一度的文代会、作代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仍声声在耳。他对“英雄”一词的诠释,既让文艺创作者为之振奋,也让文艺创作者反思:当代文艺中英雄的身影何以落寞了呢?

        纵观古今,英雄的形象实则并不罕见,甚至备受文艺家的青睐。帝王有神农伏羲与三皇五帝,将相从廉颇、蔺相如至魏征、秦琼,乃至专诸、荆轲等刺客,茶圣陆羽、药王孙思邈、女杰穆桂英等,哪一位不是英雄?在世界范围内,英雄也是经久不衰的主题。从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到中世纪西欧的骑士文学,从文艺复兴的绘画雕塑,到好莱坞的动作电影,英雄的源流可以上溯至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对英雄的向往和崇敬,几乎流淌在每一个民族的血液里。

        我们原本并不缺少英雄,可似乎越来越缺少对于英雄的洞见,和创造可为人所接纳的英雄之匠心与慧心。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这个朝气蓬勃的国度就在现实和文艺领域涌现出大量英雄人物:铁人王进喜、好党员雷锋、《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林海雪原》里的杨子荣……数不胜数的英雄为国人所熟悉,也搭起了一道通往共和国殿堂的神圣之途。而如今时过境迁,有人试图原封不动地重走老路,可应声寥寥;有人尝试旁逸斜出地全盘西化,却贻人笑柄。

        在当下浮躁的氛围里,铸造英雄形象,为当代人立起榜样显得尤其重要。对于观众而言,除了外国电影中的英雄,银幕更需要中国英雄。

        没有一个民族能凭借虚无的幻想撑起自己的脊梁,也没有一个国度会解构英雄主义,鄙视信仰与崇高。只不过,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英雄,各领风骚。我们可以把因愚忠而死谏的明清诤臣视为英雄,却无法想象当代社会能认可其行为;武功歌的主人公也许是中古基督教世界的“圣战英雄”,却殊难与当今和平主义的氛围相适应。究其本质,英雄的身上散发出的始终是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的文化价值观。于是“英雄出自民间”就有另一种解释方式:人民是否接受这一英雄,在于他的人格和梦想是否能代表老百姓内心最深处的渴望。

        由此出发,很容易发现当代文艺作品中不是缺乏英雄,就是塑造的英雄与这个时代社会“错位”。无论是小说还是戏剧,电影还是动漫,那些充满臆想和欲望的主人公总是占据这一行业内容的半壁江山。网络文艺热衷于塑造声色犬马的奢靡与不劳而获的幻梦,通俗文艺则充斥着廉价的矛盾和落后乃至愚昧的价值观,相对高雅的文艺作品也未必更“接地气”,有的散发着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高冷气息,有的则一味沿袭着陈旧刻板的“高大全”套路。如此“英雄”,怎么可能激发起大多数人的梦想和共鸣,创作者又怎能奢望观众为之买账?

        当今之世,我们的国家社会正处在一个意气风发与昂扬进取的时代。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与大刀阔斧的社会改革,正涵养着全体国民的豪情壮志。在时代澎湃的浪涛声中,我们望见了民族复兴的巨浪高与天齐,人性觉醒的波澜滔滔不绝,也见证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民主文明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潮滚滚而来,不可阻遏。“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从革命先行者中山先生的箴言里,每一个人都能切身体会到,时代巨浪将裹挟着我们往前奔流,而为之所接纳的英雄,必然诞生在顺应这股潮流的漩涡与急流之中。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这也许是最为理想的英雄之像。当然,这同时也是一个多元共生、尊重差异的时代。英雄也一样,绝不会从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而只会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文艺作品中的英雄绝不能开时代的倒车,亦不能断民族之根脉,更不能违背人心深处对生命力,对意志力,对正能量和崇高信仰的本质渴求。否则,这样的所谓“英雄”,自然只能落得为人鄙夷的下场。

        其实,英雄的塑造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端看创作者的初心为何。和不少人津津乐道的“爱情”一样,无论雅俗与高下,“英雄”都是永恒的主题之一。所以我们能在医疗剧里看到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医生,在体育电影里看到燃烧热血、奋勇争先的运动员,在武侠小说里读到“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义士,在京剧舞台上听到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嘶喊,在革命文学里感动于前仆后继、从容赴死的先烈……纵然细微,只要有心,何处不是英雄的战场?除此之外,五千年灿如星汉的中华文明也给我们留下一座座英雄的矿藏,物产之丰足可睥睨寰宇,我们又有什么理由立不起“英雄”这块纪念碑呢?

        归根结底,文艺作品对英雄的塑造还是取决于时代的吁求,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而文艺作品作为社会的风向标,自然而然地承担起了创造英雄、塑造英雄、再造英雄的使命。当如今从官方到民间,从创作者到接受者都无一例外地产生了抒写英雄的非凡冲动,一个风云际会、慷慨激昂的时代便渐渐向我们洞开了门户。这对中国的文艺创作者而言或许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我们面前展开的,将是一派生机勃发、万物争鸣的盛景,一段万马奔腾、雷霆万钧的征程,还有一个永不凋谢的英雄之梦。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