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12日 星期四

    河南项城:“回民秧歌”扭动新时尚

    作者:梁刚建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12日 12版)
    回民秧歌 资料图片

        寒冬时节,河南项城南顿故城庙会,人如潮,客如织。“正月里好唱正月歌,新来的媳妇拜公婆,先拜公后拜婆,然后再拜小哥哥……”南顿镇回族农民、“回民秧歌”传承人李宗峰手持“串铃”道具,嗓门一亮,字正腔圆,引来大家连声叫好。

        南顿古称“屯子国”,南顿故城距今已有2700年历史,是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南顿集靠沙河,男女老少跳秧歌。”谈起南顿镇“回民秧歌”,该镇党委书记李俊民吟唱起来。他介绍说,南顿回汉杂居,团结和谐,民间文化艺术有十分坚实的群众基础,民间说唱、回民舞狮、回民秧歌、杂技、歌舞等常年活跃在城乡各地,是推动民族团结的“润滑剂”。

        在这里传唱不息的传统民间舞蹈“回民秧歌”,则是当地众多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2007年2月,“回民秧歌”入选河南省第一批非遗项目,曾参加第五届中国(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河南省音乐舞蹈大赛、云南第五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演出等活动并屡获大奖。

        “回民秧歌”舞蹈组织者马义民介绍,“回民秧歌”起源于当地的一段佳话:为平息战乱,唐朝大将郭子仪带领三千回兵驻扎南顿。为让将士们放松休息,郭子仪组织士兵跳舞娱乐。回族士兵拿起茶壶、盘子敲打跳唱,后经长期演变就形成了现在的“回民秧歌”,茶壶、盘子也换成了鼓、锣等乐器。

        “回民秧歌”传承人马仁杰介绍,“回民秧歌”传到他这一代已有10代之多,按每代30年算,“回民秧歌”至今至少有300年的历史。历经数百年演变,现代“回民秧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郁的民族风格,当地群众在娱乐之余也利用这一文艺形式弘扬正气、鞭挞邪恶,宣传党的好政策,歌颂美好新生活。

        在“回民秧歌”的带动下,南顿镇党委政府加大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引导民间艺人参与对民间文艺的修复和编排,并配以现代元素对传统文艺节目进行包装、创新,孵化催生出一批民间文艺团体。70多岁的南顿杨庄农民张天伦自发成立小乐队,每逢节假日在村文化大院演出。高洼村村民靳立梅组织起30多个年轻人成立了“军乐队”,同时把时代元素融入“肘阁”“旱船”“犟驴”“小车子”“打鼓书”等传统民间文艺节目表演中,每年演出近百场。

        在“回民秧歌”的带动下,项城当地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起来,“美丽乡村”朗诵会、摄影展、书画展等文艺活动精彩不断,一批批文化惠民项目也开始落地。这些文艺活动和文化项目,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活跃了农村的文化氛围,也壮大了农村文艺队伍,引领着当地的“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向前推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