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前,我只是一个想要“走出大山”“考上好大学”的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普通学生。
汶川地震第二天的撤离路上,我对我今天的理想开始有了雏形,后经历清华学习、西藏支教、参加志愿公益慢慢慢丰满成型,由模糊到逐渐清晰。母亲在去世前卧于病床上给我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要好好珍惜在清华学习的机会,将来要为党和国家作贡献……大地震的震撼、参加志愿公益的感受、母亲的叮嘱这些都给我前进的力量,我没有特别的本事,从农村走出来不易,人要好好活着,要把生命活得有意义。
汶川地震期间我并不知道,就在我和小伙伴们积极组织自救的同时,在距离震区1400公里外的北京清华园里,清华师生正排着长队为灾区献血,献血持续了14个小时,献血量达18万2千毫升,是当时北京运往灾区血液量的1/6。2008年8月,我进入清华大学攻读本科,看到这组数据时,我感到清华是那么亲切,清华园是如此温暖。
刚进清华时,基础薄弱的我时常提醒自己要珍惜学习机会,全面锻炼自己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参加无偿献血和其他公益活动也成为我回报社会的一种方式。大学期间,我参加无偿献血11次。2012年本科毕业后,我志愿参加了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到西藏支教一年。当我满怀热情去给当地同学上课时,有部分同学迟到,当着我的面玩手机、看小说、甚至睡觉。我当时非常难过,就去宿舍和同学促膝长谈、去老师家里虚心请教,才意识到:同学们受父母和周围环境的影响都渴望考公务员,但学习基础差,感觉前途渺茫,于是就自暴自弃。那时,让我仿佛看到了曾经年少的我所面对的困境:现实和理想差距该如何弥合?我没有轻言放弃,而是结合感恩励志教育、公益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帮助同学扩展视野,促使同学认识自己、追求自我,让他们逐渐明白了,生活也可以如西藏的云朵般绚丽多彩。后来,每当我教过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给我发来好消息、在教师节发短信来谢谢王老师时,我感到能够去帮助到离太阳最近的他们,这说明我对社会还是有用的。
本科毕业后去西藏支教,为的是了解、认识、领悟接地气的美、西部大有作为的味道,希冀更有自信回到曾经养我育我的故乡;研究生期间,我瞄准自己短板,步步夯实,为的是更好锤炼搏击青春的本领。从大一到毕业,八年时光,如白驹过隙,所幸者,在我爱的人们和爱我的人们的支持下,我回到了生我养我的西部故乡,坚定地把青春安放在了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中。我也期待着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够相聚在天府之国,带着自己的梦想和亲人的嘱托,在这个大有作为的时代中砥砺前行。
2016年,清华园里像我一样毕业以后选择到基层公共部门工作的同学有200多位。我们用行动将自己的选择融入一生的价值追求和坚守中,当初选择时如此,现实工作中亦如此。有人跟我说:没有一种工作是不想辞职的。实际的工作中,我也能体验到实际与我们所想之间的差距,但我更多的是想这项工作带给我哪些成长,我还能做些什么来改变它。俗话说,容易走的路都是下坡路,遇到落差、遇到挫折,那就熬呗,熬过去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我始终记得一位奔赴宁夏基层和我一起毕业的同学曾对我说的那句话:以理想的态度,走进真实的世界。
(作者在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作为高三学生,带头组织同学自救,荣获“全国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称号,后进入清华大学深造,201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成为四川省委组织部急需紧缺专业选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