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15日 星期二

    福建土堡:怎样在发展中留住乡愁

    作者:本报记者 雷晓斐 李韵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15日 05版)
    茂荆堡内的跑马道 本报记者 雷晓斐摄/光明图片
    茂荆堡 本报记者 雷晓斐摄/光明图片

        随着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福建土楼”蜚声海内外。其实,在福建三明,还有一种极具地域特色的大型民居建筑堪比土楼,却散落在山野乡间鲜为外人所知,这就是“土堡”。

     

        日前,“福建尤溪土堡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举行。如何推进福建土堡科学、合理地保护与利用,让福建土堡再次焕发古建筑独有的魅力,使人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依然能够“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此次论坛专家讨论的热点。

     

    此地缘何多土堡

     

        根据现有文献资料考证,福建土堡始建于宋代,发展于元代,成熟于元末明初,盛行于明清,终结于民国。台湾大学教授夏铸九在《我对福建三明土堡的一点认识》中指出,“生存求安全”是土堡构筑的最主要目的,而强大的宗族力量则是营造土堡空间最重要的力量。夏铸九认为,在动乱年代,官府不足以建立秩序时,土堡是宗族求生存的最好立足点。

     

        在此次论坛上,专家们一致认为,防御地方匪患和野兽袭扰、保护生产生活资料是修建土堡的主要原因。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刘庆认为,土堡是一种山下聚居和山顶堡寨相结合的建筑形式,其主要功能是一种临时性避难场所。福州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建军多年来一直研究整理有关福建土堡的历史资料,在他看来,福建土堡是一种从实际防御需求出发,以防御为主、居住为辅的乡土防御性建筑。

     

        记者看到,土堡多是用块石垒砌出高高的基础,再用红土或其他掺和土夯筑,合围成高大厚重的封闭墙体。堡内建筑则是以当地常见的木结构传统民居的样式,按中轴线和多轴线对称或不对称构筑。正如李建军强调的,与土楼不同,土堡更注重防御功能,一般会配备有碉式角楼或碉式吊脚楼、畅通式跑马道等防御设施。

     

        与会专家表示,作为一种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特殊的地理环境、特殊的社会形态中产生的集生产、生活、学堂、民俗、宗教等于一体的乡土建筑,土堡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亟待人们重新认识。

     

    保存现状令人忧

     

        根据李建军考证,相较于土楼,土堡的存世数量少,分布范围小,目前已知98%的土堡集中在福建三明地区。根据地方志书、史书和族谱的记载,三明地区历史上曾有土堡8000到9000座,现存500多座,这其中基本形制和堡内建筑保存较好的仅有150余座。由于土堡是一种以防御为主的建筑形式,加之其分布一般在山坡偏远地区,交通不便,目前已经少有人居住。而且,由于长期暴露乡野,很多土堡在日晒风吹中已渐次毁坏。

     

        论坛期间,专家走访了尤溪县境内的茂荆堡、光裕堡。在茂荆堡,专家们对其与周围山水环境的协调印象深刻。茂荆堡依山势而建,背靠青山,前布水田,入口处有山丘形成自然阻挡,这样的建筑布局,在地形限制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地形,集合了防御、居住和耕作等多种功能。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王静霞提出,尤溪土堡的价值不仅仅是建筑本身,土堡选址的规划特征、地形地貌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对于今天的建筑规划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尤溪土堡资源丰富,现保存土堡106座。其中,茂荆堡、光裕堡等已经列入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大量的土堡连文保单位的身份都还没有,保存现状堪忧。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郑国珍坦言,尤溪土堡有3处列为省级保护单位,而县级保护单位仅有1处,存在倒金字塔现象。

     

        对专家们的意见建议,尤溪县相关负责人回应,尤溪将加快对重点文保单位的修缮力度,重点解决文物本体塌陷、歪闪等问题;将聘请有资质的团队编制提升省级文保单位级别的申报文本,全力创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并为今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打下基础。

     

    跳出土堡话保护

     

        保护与利用是文化遗产面临的一个永恒问题。对于古村落、古民居这类文物而言,更有其特殊性。

     

        尤溪是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学家朱熹的诞生地。在尤溪土堡中,朱子文化在建筑形制、砖雕彩绘等方面都有体现。郑国珍强调,土堡保护“首先一定要跟当地的自然景观结合在一起,其次要跟宗族家族活动的脉络结合在一起”。

     

        上海交通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曹永康表示,在此次实地调查中,土堡周边的村落民居已经出现无人居住的现象。

     

        “空着的房子很难保存下来。”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委员会副会长李季表示,仅仅就土堡本体进行保护,很难使文化遗产实现活态传承,必须与周围环境综合考虑,实现土堡的整体保护。“必须跳出土堡看土堡。”他说。

     

        曹永康指出,PPP模式(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方式,面对乡村人口日趋减少这种不可逆的现实,应该吸引城市中的人回到乡村,将土堡打造为“民宿”,在不破坏现有形制的前提下,实现功能更新。

     

        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杜晓帆长期关注福建地区民居保护问题。他认为,就保护而言首先应该考虑当地的人,人的利益是优先的,只有做到长期发展而不是只顾短期利益,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才能够持续发展。

     

        据了解,今年福建省公布《福建省传统村落和历史建筑、特色建筑保护发展“十三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已将“闽中土堡村落文化区”列入“十三五”期间福建省重点建设的六大村落文化区之一。

     

        (本报记者 雷晓斐 李韵)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