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07日 星期一

    办出更多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期刊

    作者:本报记者 周洪双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07日 11版)
    中国百强科技期刊在首届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上展出。资料图片

        【议政建言】

     

        “我国科技期刊总量已高居世界第二,有国际影响力的却不多,总体呈现大而不强的态势。”前不久,全国政协组织委员就“提升我国学术期刊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创新发展”进行专题考察时,考察组组长、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卞晋平说。

     

        今年以来,科技期刊受到广泛关注,全国两会期间大量提案、议案聚焦科技期刊问题,全国政协组织了专题考察,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相关部门都高度重视,专家学者也组织了大量研讨会议。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副局长邬书林说:“今年对科技期刊发展来说是重要的一年,值得大家重视,因为科技期刊问题已经受到了国家层面的关注。”

     

        如何办出更多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期刊、形成质与量共荣的局面?全国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们经过深入调研讨论,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

     

        推进优质期刊集群化发展

     

        “我们的期刊小、散、弱,小作坊式的运作方式,简直和人家隔了一个时代。”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总主编朱作言说。

     

        2015年至2016年,中科院学部设立“中国科技类学术期刊发展战略研究”项目,朱作言作为项目负责人,在大量专家调查、国际期刊调研和数据分析过程中,对我国科技期刊与国际高水平期刊的巨大差距有了深刻的体会。

     

        项目组了解到,我国现有2000多家科技期刊出版单位,但大多数并不是出版机构,而是科研机构或者高校的附属单位。中科院300多种期刊就分布在101个机构中,办刊力量非常分散。

     

        “我们两千多家办刊单位出版几千种刊物,国外大的出版集团一家就能办两三千种刊物。相当于我们是一艘艘的小渔船,他们是一个航母,怎么去竞争?”朱作言说,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环境正在逐步优化,但是科技期刊的管理模式还需进一步做出调整。

     

        当前,每一种期刊都有自己的主管单位,但有的主管单位限制较多,办刊单位自主性比较弱,发展受到一定局限。一位中科院院士说,某家期刊编辑部的职称资格由主管单位评定,期刊负责人水平和资历足够却不能被聘任为正编审,因该主管单位同时主管4家期刊,却只能分配一个正编审名额。“这样一来,高水平的办刊人才就走了,刊物质量怎么能提高呢?”他说。

     

        不少专家和委员建议,推进优质期刊集群发展,对优质期刊和期刊集群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打造具有规模效应的科技期刊集群。近几年,中国科协实施了“精品科技期刊工程”,择优支持、培育一批在学科和专业领域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力的精品科技期刊,通过其示范和引导作用带动我国科技期刊整体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以中华医学会和中国光学期刊为代表的集中某一学科期刊的科技期刊集群建设与集约化发展已取得一定进展。

     

        然而当前,期刊实行属地化管理,出版单位与主办单位必须在同一个地区,加之刊号流动困难,期刊集群化发展受到约束。朱作言认为,科技期刊和其他期刊不一样,应该考虑不一样的管理方式,逐步试点推进改革。

     

        鼓励更多好论文在国内期刊发表

     

        中国高水平的论文大多发表在国外的期刊上。以化学为例,中国学者将82%的论文发表在国外期刊上,这些论文的平均引次为7.5,而相应发表在国内期刊论文的平均引次仅0.82。

     

        有专家说,如果中国学者将更多高水平论文投给国内的期刊,我们是不愁办不出高质量科技期刊的。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部主任王涌天有这样一件印象深刻的事: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日本学者益川敏英在本国科学杂志《理论物理学进展》发表的一篇讨论对称性破缺的文章,被引用次数很多,有力提升了日本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副主任张薇指出,论文作者当然希望自己的成果有更高的显示度,都会争取放到国外一流的期刊上去,但我们的评价机制无疑助推了优秀论文“外流”。

     

        “我们把学术期刊定位为一种评价工具,比如对于某个科学家研究成果的评价,发表在什么刊物上、影响因子有多少占很大的比重,对于原创思想本身不够重视,这种导向‘逼’跑了很多有创新性和学术价值的文章。”张薇说,高级人才和职称评定、学科带头人、重大项目以及许多奖项评定等,往往主要参考在国外高影响因子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情况,国内期刊发表得分较低,造成我国科技文化资源、学术话语权和经济资源的多重损失。

     

        “我们应该刹住片面追求影响因子的风气,不要以文章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论资排辈,而要看文章本身的价值。”中科院院士、《物理学报》主编欧阳钟灿说,“只要是好文章,放在哪儿都闪光。”

     

        王涌天委员建议,国家应尽快出台和修改相关政策,在科技项目申请验收、人才项目评估、科技奖励评审等各个环节提出要求,鼓励科技人员将原创性成果发表在国内期刊。另一方面,邬书林建议建立符合学术期刊出版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国家层面重点规划和发展一批重要的学术期刊,培育一批精品中文和英文期刊,以高质量的科技期刊留住高质量的论文。

     

        提高编审队伍的水平和积极性

     

        “某期刊39个编委一年处理170篇稿件,其中两个编委处理84篇,前8个编委处理136篇,15个编委一篇都没有处理,还有一个编委只处理了1篇,用时超过220天。”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系统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信息科学》副主编张纪峰道出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国内一些科技期刊编委工作积极性不高。

     

        张纪峰说,国内一些科技期刊热衷邀请带“官衔”和有很高学术声望的人担任编委,他们工作繁忙,真正能用于期刊工作的时间很少。如此一来,处理稿件的责任就压到了少数编委身上,大幅拖延了审稿时间。某期刊编委换届后,稿件在编委手里停留的平均时间从89天缩短到53天,平均审稿周期从130天降到83天。

     

        缩短审稿周期能加快文章发表,提高论文引用率,对吸引好的稿源非常重要,这也正是国内期刊相对国外期刊的优势。张纪峰说:“两个月退稿,投稿人还来得及投其他期刊,要是两年都给不出结果,投稿人还能愿意吗?”

     

        “编委和编委会是科技期刊与科研群体联系的载体和大使,他们是提高期刊质量的一个关键。”张纪峰说,科技期刊在选聘编委时,应考量其是否真正有为期刊发展出力的意愿,而不仅仅是考虑其学术地位和成就,要慎重选择对办刊感兴趣、有热情、有充分精力和时间的人做编委,同时要加强编委之间的交流。

     

        审稿专家也同样重要。朱作言坦言,总体来看,欧洲和北美一些国家学者投稿的数量和审稿的数量差不多持平,美国学者审稿数量远多于投稿数量,而中国学者恰好相反,审稿数量远少于投稿数量。国外学者提出的审稿意见一般都非常详细,包括哪些实验需要重做、需要调整哪些实验条件等,对投稿人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而国内学者审稿积极性不高,要么拒绝,要么拖延,有的甚至请助手和学生代劳,审稿意见简单。

     

        王涌天说,《自然》《科学》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的编审队伍、审稿专家都是国际化的,水平很高,工作积极性也高,给出的审稿意见极为专业,我们的学术期刊应当聘用专业编审人才,建立高水平的审稿专家库。委员和专家还建议,要支持科技期刊依据国际标准聘请高水平主编,以及具有国际水准的期刊编委、审稿人,通过国际合作方式进行编辑人员业务培训,提升期刊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本报记者 周洪双)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