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点摘编】
斯文德·埃里克·拉森在《探索与争鸣》2016年第7期撰文指出,在过去三四十年里,学科交融受到两方面驱动:一是来自于内部的动力,这主要是对学科狭窄性及单一学科自身缺乏创新性的回应,这种回应希望从另一个学科中汲取养分,对学科定义、理论、方法及实践进行重新思考;二是来自外部的压力,这种压力来源于全球化、文化冲突、新兴科技、气候变化等因素。如果说学科交融的内因来源于对体制的批判,那么外因则来源于全球化实践和世界观的认知。今天,全球化引发了各种挑战,这些挑战需从不同实践、制度化的结构及两者之间作用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促使我们重新定义学科交融及学科性。从历史维度看,亚里士多德认为学科的孤立主义会产生知识的复杂性,而忽略与之相关的伦理性,在知识为人类服务时,复杂性与伦理性都需得到重视。18世纪以来的历史发展进程显示,在不同阶段学科性与学科交融之间存在纠葛。从文化维度来,学科交融是我们共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的必然结果,同时,这种全球性挑战还伴随区域差异,进而促成了不同科学文化间的邂逅。学科交融是应对文化差异、实现不同文化背景研究者合作开展工作的需要,也是将具有优势的国际学校、机构与当地相关机构整合起来,实现高层次文理交叉、文化与知识整合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