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27日 星期二

    大数据为何有识才慧眼

    作者:王通讯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27日 16版)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强国密码·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 光明日报国内政治部 联合主办】

     

    阅读提示

     

        中央今年印发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更大力度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国家‘千人计划’),敞开大门,不拘一格,柔性汇聚全球人才资源”。那么,怎样才能确保引进的确是“高层次人才”呢?途径之一,就是要学会利用大数据手段来提高对人才的识别水平。

     

    好玩的“科学读心法”

     

        前几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几位人类行为动力学家将多个传感器组合成一个综合识别器。最初的样子就像一个灰色的盒子,里面装配着一个红外线收发器,一个麦克风和两个加速度传感器。有平装书大小,可以挂在胸前。这个综合传感器,可以将一个人讲话的最重要的信号,例如讲话的时间、当时的情绪、身体的各种反应记录下来,由此可以预测未来行动之趋势、发展之结果。

     

        研究人员把这个“魔盒”带到了电视台“5分钟相亲”节目。参与节目的女性坐成一排,男性则每5分钟换一次位置,与之相互交谈、认识。根据双方交谈,“魔盒”能够预测他们二者是否合得来,能否继续交往下去,以后是否会进一步约会。男女双方交谈的过程,无疑会释放出不少社交信号的。但是,研究人员并不关注双方的言谈内容,而是让“魔盒”记录下双方非常微弱而又微妙的变化:包括声调的微弱变化,眉毛是否突然上扬,语速快慢以及有无插话等。这些都是人们无意识的动作,但是却暴露出了谈话双方的真实思想与情感。

     

        通过反复实验,科学家发现,无须知道双方谈话内容,只凭这些获取的数据,就可以预测双方未来的情感发展结果。准确率达到85%。

     

        现在,这种传感器已经做成了一个徽章大小,可以佩戴在身上。徽章充电一次,可以持续40个小时搜集数据。徽章内置了数据分析算法。佩戴者一年的数据都可以存储在内,通过这个徽章,员工可以了解自己和组织的互动关系,管理者可以了解员工的举止言行,对员工工作进行指导。

     

    计算机到底捕捉了什么

     

        让我们再来看这样一幅画面——

     

        某人打开视频网站,正在观看一则广告,禁不住流露出惊喜的表情。这时,计算机的摄像头提示灯忽然闪了闪,这是什么意思?原来计算机是在做这样的事:对准那个人的眼睛定位,寻找嘴部水平中心线,xyz轴建模,测量他的眼轮匝肌、皱眉肌、颧大肌各块肌肉的位移,数据传回,数据库表情匹配。

     

        通过这样的面部识别技术,是对这个人进行观察判断,准确率可达到96.9%。对于更为复杂的复合情绪识别率能达到76.9%。有家美国公司就专门为顾客提供情绪反应数据。此方法还可以用来进行表情测谎。原理是:人们进行虚假或真实的感情表达时,使用的大脑映射不同,反映在面部肌肉动作上也有不同。人类很难区分的细微感情变化,计算机却很容易。

     

        从面部特征识别到表情识别,再在到情绪识别,计算机利用大数据能够辨别真实与谎言。

     

        上海有位大学生利用商场试衣间,对准“试衣镜”映照出来的各式各样的顾客表情和体势,开发了一个软件,能够帮助老板预判顾客喜欢不喜欢这件正在试穿的商品,以利导购员对顾客讲一些怎样的话,他或她就会愿意购买这件商品。

     

        人类千分之一秒的表情,倏忽而过。但是,计算机却能够迅即捕捉,做出判断,帮助人们决策。

     

    还有伯乐的本事呢

     

        看完上面的案例,你可能会认为基于大数据的识人本领,讲白了就是“以微知著”,拿“千分之一秒”做文章。其实,大数据还有别的本事呢。现在就再举一例。

     

        大家都知道,我们每个用人单位都保存着员工的人事档案。目前,档案里记录的不过是员工的一些自然信息、能力信息、履历信息等,比较简单。如果我们建立一个大数据平台,就可以以这些信息为基础,进一步扩大搜集范围,例如将员工留在社交平台、浏览网站上的数据撷取过来,那就能立刻使他的相关信息丰富起来。

     

        在四川成都,有一位年轻的大数据科学家,建立了基于大数据的“人才雷达”,能够从九个不同的维度,把一个人的相关数据撷取过来,使之丰富化、形象化、个体化。例如,你的“学术水准”,大概是从你的学术论文发表数量与被引用指数那里获取的;你的“社会活跃程度”,大概是从你出席国内外论坛次数那里获得的;你的“阅读领域”,大概是从你的购书记录与浏览网页那里获得的:你的“交往对象”,大概是从你的朋友圈那里获得的;你的“发展潜力”,大概是从你近五年发表论文的影响力那里获得的:你的“生活习惯”,大概是从你的手机、计算机开关时间那里获得的……这样,大数据就能够从四面八方为你或其他任何人画出一幅形象逼真的“素描图”。据报道,现在有的电商已经掌握了每个顾客的一万多个“标签”,就是一万多个特征标志。只要法律允许,画出一张你自己也不知道的“素描图”,应该不是难事。

     

        人们只能长叹一声:“大数据已经炼就了火眼金睛!”

     

        由此不难理解,哪个部门或组织若要寻访人才,依靠大数据,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渠道。

     

        中国人推崇“伯乐相马”。在今天这个大数据时代,除了有才爱才的个体伯乐和强调公平的制度伯乐外,还有了身手不凡的“大数据伯乐”。三种伯乐各有各的长处,三方结合在一起,必能收“放大增强”之效。

     

        有志于引才的部门与单位,大家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系中国人才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