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17日 星期六

    季国平:让东西戏剧大师为当代戏曲指路

    作者:本报记者 鲁博林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17日 03版)

        【高峰耸古今 星光耀中西——纪念汤显祖、莎士比亚、塞万提斯逝世400周年】

     

        今年适逢西方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和东方的戏剧巨匠汤显祖逝世400周年。东西方艺术史的惊人巧合,引发了当代文化界和评论界的热议。四个世纪过去了,这两颗世界戏剧史上的“双子星”,对今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就此,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及国际戏剧协会副主席季国平。

     

        记者:作为一位资深的剧评家,您怎么看待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并立而论的文化现象?

     

        季国平:在学术界,把他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尝试最早可以追溯到大约100年前。日本著名学者青木正儿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将这两位剧坛巨擘相提并论。在其代表作《中国近世戏曲史》中,他说:“汤显祖之诞生,先于英国莎士比亚十四年,后莎氏逝世一年而卒,东西文化伟人,同出其时,亦奇也……汤显祖不仅于戏曲上表现其伟大,即其人格气节亦颇有可羡慕者。”

     

        受到历史原因影响,汤显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曾经稍逊于莎士比亚,这与英语在全球的强势地位等因素不无关系。然而,近代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文学也被世界所认识。改革开放以后,汤显祖开始走出国门,他的作品在海外受到热烈欢迎已经证明了他巨大的影响力。

     

        记者:能否比较一下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力?

     

        季国平:莎士比亚的影响力是毫无疑问的。民国年间,就已经有比较完备的莎剧剧本引入我国。对中国人来说,莎士比亚戏剧是重要的历史遗产,也因为普及文化知识的需要被引入课堂教学。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就有不少的莎剧演出,改革开放后更是遍地开花,除了话剧院团,还有不少戏曲院团把莎剧搬上了舞台。

     

        事实上,汤显祖的伟大绝不亚于莎士比亚。尽管在作品数量上,莎士比亚也许更胜一筹,但真正在世界范围产生巨大影响的,仍不出他的四大悲剧和喜剧。而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在中国戏剧史上产生的影响,在他尚且在世的时候就已经相当巨大。《牡丹亭》刚问世,就引起了朝野轰动,民间流传的与之相关的传说数不胜数。

     

        一直到当下,如今很多地方剧团,尤其是昆曲界都在演出汤显祖的戏剧。最出名的有上海昆剧团排演的完整版全本“临川四梦”,包括《牡丹亭》《紫钗记》《邯郸梦》《南柯记》。如今,他们就已借着纪念活动的东风,展开世界巡演。这对当今青年全面了解昆曲艺术和戏剧原著,都可谓意义深远。

     

        记者:今天我们再来纪念两位戏剧大师,意义何在?

     

        季国平:在当下中国的舞台艺术中,除戏曲以外的艺术样式,比如歌剧、话剧等,实则大部分是舶来品。而最能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的还是戏曲。但面临的挑战最大的也是戏曲,这里边既有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也包括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东西方舞台艺术尽管有不少共同之处,但差异性也很明显。现在很多青年不太了解这种差异性,偏执地以为西方的艺术比中国先进,试图用西方舞台艺术改造东方戏曲艺术、用写实话剧改造写意戏曲,但改造的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毫无疑问,通过重新发现汤显祖,以及与莎士比亚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中西审美观和戏剧观的精华,并以此校正当下戏曲传承的方向,避免粗暴的改造,探索出一条有民族特色的发展道路。

     

        记者:近来我们的艺术舞台上对两位戏剧大师有怎样的呈现?

     

        季国平:之前提到的上海昆剧团对《临川四梦》的重新演绎,就是很好的例子。最重要的是,他们对原著做了合理的调整和缩略,使之更符合当代剧场艺术的规律,同时又保留了原著的精髓和风范。比如《南柯记》,昆曲舞台上一直就极少演出,只有个别折子偶尔演出,遑论完整。这次重新排演,对全剧主要故事和人物做了完整呈现,几乎是全新创作。

     

        甚至在莎剧的演绎上,传统戏曲也一直积极实践,全国各地的地方院团多有改编莎剧的尝试。最近,作为京剧鼻祖之一的徽剧,就将莎士比亚四大经典悲剧之一的《麦克白》,移植改编为中国徽剧版《惊魂记》,精彩纷呈。这既是对国外经验的学习借鉴,也是自身的突破与超越。(本报记者 鲁博林)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