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14日 星期三

    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作者:田海平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14日 14版)

        【学术随笔】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以超出人们想象的速度推进,这前所未有地改变了文化政治的地理版图。在此背景下,中华文化焕发生命活力的关键,不是回到往昔荣耀,而是必须向前走,必须走出去,重新整顿和阐释文化中属于人类共同价值和世界文明共同遗产的部分,使其内涵更丰富、视野更开阔。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价值观的道德诠释既要通过传统的现代转化进行,也要通过文化走出去的形式开展。

     

        这里的首要关切是,中国价值观道德诠释的核心是对家国天下的共同体伦理的道德诠释。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和自我定位构成了中国价值观的道德诠释的切入点,它承载着中国人“由家及国而天下”的文化德性及其对外部世界秩序的政治想象和处置态度,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这个传统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文明路线和中国路径。

     

        中华文化走出去彰显的文化自信,建立在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道德诠释的基础上。一方面,道德诠释必须立足于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自身条件,把家国天下的共同体伦理与中华文化的世界意识贯通起来,使之焕发出一种旧邦新命的使命感,使文化走出去成为中国价值观的道德诠释的推动力量。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新格局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外部条件。中国价值观的道德诠释只有回应经济全球化的文明格局,才可能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不可少的伦理资源和精神要素。我们必须把家国天下的情感逻辑诠释为建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上的天下伦理观。

     

        可见,对中国价值观进行道德诠释的关键,在于促进文明对话、文化理解。重点是对人的理解和人的诠释,理念是共同体伦理,根本旨趣是中国现代性的伦理自觉。

     

        中华文化走出去由人进行并最终落实于人。道德诠释的重点是人的诠释。文化走出去,归根到底是人走出去。文化的事情本身就是由生活于其中的人的生产活动、生活实践和交往方式构成的。一切文明对话的归结点,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因此,由文化走出去推进中国价值观的道德诠释,只有回归中国人的世界观和天下观,才能通过走出去的姿态获得实现。

     

        文化走出去的关键在于寻求理解、对话和价值共识。道德诠释的核心理念就是对走向融合的共同体伦理进行诠释,它强调多样性和谐的总体化的伦理认同。如果没有主体间、文化间或文明间的相互理解和对话,就不可能有家国天下的共同体想象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反之,寻求文化理解和文明对话,就是要面对持不同道德前提的文化他者,是持不同道德前提的主体间、文化间或文明间寻求价值共认的过程。

     

        共同体伦理是中国现代性重构的背景和路径,是中国价值观的道德诠释的出发点。一种能够走出去的文化,必须在道德诠释的层面,让总体化伦理最大限度地容纳个体化道德,这是文化理解和文明对话的基本方向。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