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08日 星期四

    激活传统文化资源的产业基因

    作者:本报记者 李慧 通讯员 魏耀庭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08日 14版)

        【一线传真】

     

        磁州窑文化艺术街区、磁州窑创客空间……日前,在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首届“中国磁州窑文化艺术节”上的展品和展示令人应接不暇。传统矿区和老工业基地如何走出一条转型发展新路,如何激活创意和产业基因,促进传统文化繁荣发展?在同期举办的磁州窑文化产业发展座谈会上,业界专家对此进行了研讨。

     

    用创意引领产业复兴转型

     

        峰峰矿区彭城镇是中国制瓷工艺重镇,素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磁州窑历经千年窑火不熄,是我国传统制瓷艺术之瑰宝,“磁州窑烧制技艺”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是城市之魂,磁州窑文化是峰峰矿区重要的文化印记和文化资源。

     

        上世纪末以来,受体制转换、生活方式改变和市场经济冲击等影响,磁州窑传统制瓷产业整体走向衰落,磁州窑文化产业的创新思维、人才培养和市场对接等方面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近年来,峰峰矿区开始实施文化产业复兴工程,把复兴陶瓷作为最大的民生产业和文化产业。2006年,磁州窑烧制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陶瓷是彭城古镇无法复制的标识,文化是这座城市延续千年的DNA。做强陶瓷产业,彭城古镇有基础、有实力。应通过文化体验、陶艺制作、创意设计、古玩工艺品展销等多元化磁州窑产业集群的整体运营,提升传统陶瓷产业聚合效应。”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山说。

     

        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陶艺大师们也在传承中不断尝试创新,形成了以刘立忠、任双合、阎保山、安际衡、岳福生等一批陶艺大师为代表的陶瓷文化创意联盟,吸引了众多国内外陶艺家“安营扎寨”,通过推行思维和技术创新,使简单的“制造”迈向富有活力的“智创”,产品远销欧美和东南亚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

     

    促进文化和旅游多元融合

     

        在磁州窑盐店遗址,磁州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刘立忠的儿子刘鹏润正在带领工人制作瓷器,他告诉记者,磁州窑的制作需要72道工序,目前能完全继承这72道工序的人并不多。

     

        “对于磁州窑文化的传承来说,产业发展只是其中一部分。最需要传承和保护的还有两项,一是磁州窑的传统烧制技艺,目前峰峰的陶瓷企业所烧制的磁州窑瓷器,已从原料和工艺上进行完全改良,其本质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磁州窑了,所以如何保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烧制技艺,是一个问题。而另一个急需保护的则是磁州窑的遗址。”磁州窑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赵立春说。

     

        专家建议,磁州窑等传统文化产业应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新常态下,积极谋求陶瓷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我们应该把磁州窑按照工业文化遗址产业来打造,像798、田子坊等成功运营方式一样,深度开发凸显磁州窑元素的陶瓷旅游产业。”峰峰矿区区委书记张跃峰说。

     

        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峰峰矿区设立文化产业引导资金,扶持磁州窑等特色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努力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当地政府对全区40余座磁州窑古窑址进行了保护性开发,全力助推瓷都文化旅游品牌化、市场化。

     

        (本报记者 李慧 通讯员 魏耀庭)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