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26日 星期五

    期刊看台

    作者: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26日 14版)

    尹学芸《阵亡》(中篇小说)

    载《当代》2016年第4期

     

        一段上世纪80年代的爱情悲喜剧,也是文学奇遇记。令今天的读者感到吃惊的,恐怕是“文学”和“诗歌”曾经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着多么重要的地位。一个据称发表过诗歌的诗人,因为虚荣心撒下大谎,爱好文学的少女因为诗人的青睐而神魂颠倒。作者细致地再现了八十年代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难能可贵的则是并不仅仅迷恋于再现,而是可以从容地脱身出来,站在当下的立场来看待那段狂飙突进的激情岁月。世事沧桑由此变得具体而生动,也为读者提供了一段中国人精神史的独特片段。

     

    高宝军《藏西笔记》(散文)

    载《美文》2016年第7期

     

        《藏西笔记》(15000字)是《美文》刊发的长篇散文佳作。援藏干部是无数走进西藏的人中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无论在生活、工作还是在精神上,他们承受的压力自然大于常人。作者以独到的笔锋全景式展现了阿里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但不同于以往对西藏较为普遍的描写,既有作者对迥异的藏地风情与悠久的历史文化的探幽,记录下了援藏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还强调了非虚构写作中的民间立场、个人视角及原生态生活细节的展示,又有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马叙《马叙诗集》(诗歌)

    载《红岩》2016年第4期

     

        马叙作为一个诗人、散文家、画家,近年来却少有诗作问世。而这组被冠以“马叙诗集”的《浮世集》,却使人印象深刻。“浮世”容易让人联想到诸如“浮生若梦”、“人浮于事”这类词语,仿佛生活随时光而逝却留不下什么印象,留不下什么价值判断。我们要抓住什么,却找不到对象,要踩住什么,却找不到着力点——我们就莫名其妙地生活在这样的“浮世”之中。既无心留意生活之然,更不知其所以然。马叙的难得之处正在于,面对这不着痕迹的“浮世”,他奋力在“浮世中生活”,并以诗的形式,抓出些许难得的划痕。

     

    丁燕《男工来到电子厂》(报告文学)

    载《中国作家·纪实》2016年第8期

     

        任何创作都离不开观察,而非虚构作品对观察的要求更为严苛。作家丁燕继《工厂女孩》之后,又将目光对准“工厂男孩”,创作了中篇非虚构作品《男工来到电子厂》。作者选定东莞樟木头镇的工厂路作为观察对象,以“经线式”的方法来观察——寻找一个固定的地点,以时间为轴,反复目睹依附于那个点上的种种事物,先记录下来,再慢慢筛选,其呈现出的变化带有很强的不规则性和不可预见性。通过这种多维度的观察,对整个场域声、光、色的还原,对人物和人物之间内在关系的思考,塑造出一幅鲜活的“打工男孩”群像。与《工厂女孩》一脉相承,作家丁燕像苦行僧一样,在绝境中靠意志和冷静寻找生机,以自己的观察和体验表达出独属于自己的看法和感知,并同时廓清了人和自我,人和他者,人和天地的关系。其作品的独特价值也正在于此。

     

    徐则臣《莫尔道嘎》(短篇小说)

    载《江南》2016年第4期

     

        徐则臣自1997年开始小说创作至今,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短篇小说的创作上。他也在多年的创作中不断探索短篇小说的灵魂,并逐渐形成了质朴、自然的写作风格。此篇短篇小说也正是对这种“徐式”风格的经典延续,小说描述了一位商场上的失意人在一次漫无目的的北上之旅中,遇到了当地人老哈,并成为烟友。闲聊之中被老哈口中的莫尔道嘎所吸引,前往之后在各形各色的人身上寻找到了灵魂深处的慰藉。读过这部小说,让人深深感受到短篇小说的力量所在:在不经意间就能倾国倾城、惊天地泣鬼神。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