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24日 星期三

    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三个美起来”

    作者:山东省胶州市委书记 孙永红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24日 07版)

        建设美丽乡村是中央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胶州市始终围绕这个主题,落实山东省乡村文明行动要求,从2007年农村“五化”建设,到2009年“五种新风”推树,到2012年“尚德胶州”建设,到2014年“四类”村庄创建,再到2015年的移风易俗和文明创建,一以贯之、久久为功,推动实现“三个美起来”。到年底,有610个村达到山东省县级文明村标准,占村庄总数75.2%。

        一、村庄当“主角”,“标准化”树起美丽标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要让农村美,必须突出村庄这个基本单元,让村庄当好主角。为此,我们坚持政策引领、村庄自主,对811个村庄设计四类标准。卫生洁净村是底线,设置垃圾日产日清等6项指标;达标村广覆盖,设置16项指标,重点提升村庄“五化”建设水平;示范村树样板,设置33项指标,重点在村庄污水处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方向上提升档次;特色村重内涵,设置19项指标,体现乡村记忆等特色。标准化创建给了村庄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清单,既要调动积极性,但又不能给村庄添负担。为此,对村庄硬化项目,市镇两级按6:4的比例分两年拨付2.3亿元以奖代补,同时鼓励村庄“跳高”创建示范村和特色村,每建成1个奖励20万元。目前,全市卫生洁净村100%全覆盖,达标村达到91.9%,建成示范村92个、特色村16个,省级示范村37个。

        二、政府抓“主导”,“一体化”筑起美丽网络。村庄创建只是塑造了一个个“盆景”,让盆景移苗入地、变成花园才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构筑美丽乡村大花园,关键要搭好基础设施网络,推动一体融合,必须政府统筹。我们坚持小切口、一体化、广覆盖,将城乡环卫一体化作为突破点,建立健全“镇村保洁收集、市级清运处理”运行机制,2015年被确认为首批山东省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市。坚持寻本治源,治理深层环卫,推进治污改厕联动。委托环保部环境规划院编制总投资16.12亿元的“1+10+9+X”城乡污水处理体系,2016年年底,全市所有工业园区及镇驻地将实现污水收集全覆盖,60%的村庄建有污水处理设施、80%的污水进行处理。依托污水处理,通过三种模式推进农村改厕,财政投入1.4亿元,今年全年改造12.2万户,实现广覆盖。在改造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实施分层次、系统化提升工程,仅大沽河治理就穿起沿线85个村庄,昔日背河“封闭”村变成今天面河旅游村。全市美丽乡村形成了村在格中、网联城乡、连线成片、全域统筹的格局。

        三、群众是“主体”,“内涵化”塑造美丽心灵。美丽乡村不仅需要环境整洁“外在美”,更加需要文明尚德“内在美”。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群众主体,通过“一评、二立、三育”,在农村持续涌动起崇德向善的正能量。“一评”就是评选文明家庭,坚持“低门槛”,实施渐进式创建,从洁净家庭到五好家庭到文明家庭,让绝大多数群众参与进来。2015年,全市20.6万余户家庭,有13.5万余户家庭创建成“洁净家庭”,6.7万余户创建成“五好文明家庭”,分别达到65.5%和33%,评出20户市级“文明家庭”标兵在年底道德模范颁奖典礼上表彰。“二立”就是立标立榜。通过树典型,激发群众崇尚新风自觉性。全市646个村开展了好媳妇、好公婆等评选活动,92.6%的村建立“善行义举四德榜”。“三育”就是家训育人、村规育民、文化育村。开展家风家训传承活动,全市打造主题公园、广场22个,主题墙、示范街近20.4万平方米。全面推进移风易俗,全市811个村实现村规民约全覆盖,574个村建立完善红白理事会。坚持种文化创、演、赏全以群众为主角,“广场文化周周演”“群星耀胶州”市民才艺秀“邻里艺术团”巡演等一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每年4200多场,用百姓舞台凝聚群众,在欢乐万家中传承新风。

        四、管理成“主线”,“长效化”构筑美丽保障。美丽乡村建设是一场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远征。我们始终坚持“建管并重、边建边管”,就村庄创建列出台账和清单,并每年补充新标准,将所有达标村、示范村、特色村纳入日常动态管理,引入第三方暗访,第一次暗访不合格村庄挂牌警告,限期整改,两次暗访均不合格村庄取消称号,通过挂牌整改做到了保持到位。管理村庄有惩也要有奖。为调动村庄持续创建的积极性,保持财政资金投入常态,每年示范村和特色村每个村给予2万元奖励。“三分建、七分管”,动态认证长效机制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