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09日 星期二

    劳动,走进生活

    作者:关颖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09日 15版)

        【瞰教·专家说

     

        久违了的城里学生到田间地头“学农”,如今成了北京市教委精心安排的一项中学生教育活动。从学生们乐于参与的情绪和认真学习的态度中,从家长们认识的变化和点赞中,从学校对学农劳动认真组织和政府的投入中,让我们感受到教育改革与创新正在点点滴滴中落到实处,以学生为本拓展教育渠道使学生们实实在在地受益了。

     

    学习,不仅在书本

     

        习惯了在课堂上听讲、在课下念书、在家中没有同伴共同生活的学生,一旦离开教室、放下课本、过上集体生活,参与到学农的体验中,他们不仅是对活动本身感到新奇,也体味了在实践中学习的真实意义。在犁地中,他们反复实践,感受到了默契合作对于成功的重要;在清扫羊圈中,他们克服困难,获得了难得的成就感;在食堂帮厨中,他们体会到看似简单的小事却没那么简单,进而产生了对妈妈的理解和感恩之情……学生在这些真实情境中所学到的东西,是课堂上、书本中没有的,他们收获的不只是劳动知识,更多的是劳动的意识、劳动态度的转变和劳动能力的提升。

     

        这种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最终有效地完成的过程,改变了传统教育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在学农实践中,学生的主动精神得以发挥,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实践结果承担主要责任,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而且可以学以致用。这种创造适宜的环境,使学习者融入活生生的生活实践中的做法,恰恰是体验式学习的最大优势所在。而有家长“希望在不耽误学习的前提下,这样的活动越多越好”的说法,则代表了相当一些人的认识,是对“学习”的狭隘理解。

     

    兴趣,是最大的学习动力

     

        “现在的孩子天生就懒”是很多成年人的心理定式。然而在学农劳动中学生们表现出的巨大热情,与这种认识形成了巨大反差。以往从没接触过农活的学生在劳动中“玩”得不亦乐乎,他们说“可比在家打游戏看电视有意思多了”“好玩”!在这样的心态下,劳动全然不是“苦差事”了,他们打扫羊圈不顾膻臭味刺鼻,一圈又一圈磨磨碾玉米,反反复复练习扶犁翻地……兴趣,激发了他们把每件事学好、做好的强烈欲望,也在劳动中获得了成就感。

     

        学生如此对待劳动的态度,也不能不让我们思考为什么平时他们对劳动的排斥。本人曾在一项对天津市千余名中小学生的调查中了解到:九成以上的学生认为“劳动是一件快乐的事”,但是他们参与劳动的机会却很少。比如在家里,54.4%的家长说过“你好好学习就行了,家里的事用不着你管”,41.4%的家长说过“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去扫马路(去种地)”,有44.8%的家长说过“学生就是要学习好,闲事少干”;当孩子有劳动的愿望,动手做事的时候,家长的负面评价往往又打击了孩子参与劳动的热情,如有44.48%的家长说过“看你笨手笨脚的,这点事都干不好”,54.7%的家长说过“去干你自己的事吧,别在我这儿添乱了”……日常生活中一些家长不经意的言行打击了孩子的劳动积极性,剥夺他们承担劳动的权利,久而久之孩子也便失去了体验劳动、学习技能的兴趣,在劳动中学习便无从谈起。

     

        学农劳动这种体验式学习成功的“秘诀”之一在于适应学生的特点,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在参与中达到了学习的目的,这对进一步开展劳动教育给予有益的启示。

     

    劳动教育,有更广阔的社会空间

     

        一个人在学校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无论学到哪个层次,即便拿到硕士、博士学位都不是学习的目的,学生迟早要走向社会,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是培养社会的建设者。所以就劳动教育而言,不只是知识、技能的掌握,更是一种适应社会生活、服务社会的能力储备。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安排的规范化的学农劳动课程和在学农基地中的体验又是远远不够的。

     

        在我看来,学生学农体验不应当仅仅是农业知识和技能层面的。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的生存、农村的发展状况,就劳动教育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学生有机会到真实的农村走一走、看一看、干一干,或许会比封闭式学农体验产生更多的真情实感,会让当今的中学生更多地了解真实的中国农村,把自身的发展、自己的梦想融入更广阔的社会空间之中,这是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劳动技能等的全方位培养。当然,这种理想的劳动教育模式对教育系统本身而言不那么好操作,也恰恰是探索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一个途径,需要跳出学校教育的思维习惯进行系统思考。

     

        学校再周密的安排毕竟是暂时的、短期的,指望一次性活动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并不现实。事实上,学生的劳动教育更多是融于生活中的自理性劳动、家务劳动、社会公益劳动之中的。以集中统一的体验式学农劳动为契机,启发和鼓励学生从日常小事做起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才能使学农劳动教育的成效最大化,发挥可持续的作用。在这方面,家庭是最好的实践场所,家长不是旁观者而是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的参与者。自理性劳动和家务劳动是一切劳动的基础,每天的生活实践都有劳动的体验在其中;社会活动中也有诸多劳动教育要素,社区、企业和相关机构利用自身的优势条件与学校结合,创造和开发适应学生参与的劳动项目,也是体验式劳动教育的好课堂。

     

        (关颖,作者系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