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
采访嘉宾: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教授 甄小英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副院长、教授 靳铭
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主任、教授 谢春涛
领导干部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的具体实践者,是党风政风的引领者,必须要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伟大的斗争,宏伟的事业,需要高素质干部。”同时,他还强调:“我们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坚决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把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精心培养起来、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
今天,我们邀请了三位专家,围绕“党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历程”“如何加强干部的道德修养”“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的不正之风”等问题进行探讨。
1.选人用人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不忘初心,是为了我们党做得更好;继续前进,重要的是不忘初心。我们党历来重视选贤任能,始终把选人用人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请您对我们党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历程作一简单回顾。
甄小英: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干部队伍建设。革命年代,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就建立工人夜校、农民夜校,对工人、农民进行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分子,成为党和革命事业的骨干。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才德兼备”的干部标准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毛泽东同志还提出,实行“知人善任”的干部政策,搞“五湖四海”全面团结干部的方针。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提出了“为更高的共产党员的条件而斗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结合当时的政治路线和历史任务,将干部标准从“才德兼备”发展到“又红又专”。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指出:“要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使我们的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并且要逐步制定完善的干部制度来加以保证。提出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三个条件,当然首先是革命化。”之后,中央作出《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
在党的十四大上,江泽民同志提出,按照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领导集体,是保证党的路线的连续性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
在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要始终把选人用人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的五条标准,提出了“三严三实”、忠诚干净担当、“四有”等新要求,拓展了党的干部路线的深刻内涵。
谢春涛:干部队伍建设是党的组织建设最重要的内容。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实现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培养选拔了一大批优秀领导干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干部队伍建设。他要求形成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把好干部精心培养起来、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他强调,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为了加强对干部的管理,他还提出:“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营造廉洁从政良好环境”。
2.坚决防止和纠正“带病提拔”等不正之风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坚决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您认为,应该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上的哪些不正之风,比如带病提拔等,把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
甄小英:一要加强教育。二要靠制度,要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制度选人用人。三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巩固已有成果,同时也要以问题为导向深化改革。比如,将推荐干部实名制与问责制结合起来;重要干部实行全委会票决制;改革选人用人的考核标准,考核既要看“显绩”,也要看“潜绩”;既要看成绩,也要看基础;既要看现在做出来的成绩,还要看今后发展的后劲儿;既要看群众口碑,又要看关键时刻表现等,把好干部选出来,防止带病提拔。
谢春涛:关键靠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建立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要历史地全面地考察干部,还要看重大关头的表现。要查年龄、党龄、履历及个人重大事项的申报。修订后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要求比过去严了,环节多了细了,每个环节都要有记录,如果发生带病提拔的问题还要倒查问责。
现在中央特别强调两条:一是加大各级党组织在选人用人上的权重。事让你管,在选人上也让你有发言权;二是强化各级党组织在选人用人上的责任。有了责任就有了压力。所以,选干部的问题比过去少得多,选人用人要准确得多。
靳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为选人用人确立了方向和目标,明确了政策和标准,要始终坚持这一原则,为党和国家事业真正选拔出政治立场坚定、道德修养高尚、工作能力过硬的干部。
尊重群众呼声。选人用人要坚持走群众路线,真正深入基层,了解真实情况,在选人用人上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把群众公论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
净化从政环境。净化从政环境既需要个人努力,也需要组织推动,还要靠改革、靠制度。要树立改革意识和法治思维,把中央要求、群众期盼、实际需要、新鲜经验结合起来,立明规则,破潜规则,高度重视从制度上优化,树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导向,营造良好从政环境。
加大监管力度。以《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各项监督检查制度为依据,把选人用人的重要方面、关键环节都纳入监督范围,形成高压态势,强化监管的针对性和威慑力。
3.“用好选人用人考德这根杠杆”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是干部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之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讲道:“做官先做人,做人先立德;德乃官之本,为官先修德。”这些重要论述,为干部加强道德修养提出了明确而严格的要求。您认为,应该如何加强干部的道德修养?
甄小英:“德是才之帅,才是德之资。”德乃立身之本、为官之要,修身做人就要把立德摆在首要位置。
可以说,坚持宗旨、增强党性是党员干部道德修养的根本。党员干部要始终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要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争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
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时刻牢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不能滥用,更不能用官位的高低、权力的大小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大小和贡献的大小。
加强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在加强自律的同时,还要通过党规党纪、宪法法律等加强他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监督,用好选人用人考德这根杠杆。”要把对党员干部德的考察放在首要位置,建立健全常态化的“考德”机制。
靳铭:加强干部道德修养,就要加强教育培养。开展道德品行教育,关键是要引导干部明大德、守公德;开展政治品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从政治高度看待道德情操,做到“严以修身”“严以律己”。抓好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干部继承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优良传统,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德,“自觉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加强干部道德修养,更要注重自我修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品德和伟大情怀,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因此,党员干部必须注重加强自我修养,以榜样激励自己、博学充实自己、自省反思自己,笃行展示自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4.领导干部要成为做好工作的行家里手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快知识更新、加强实践锻炼,使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跟上时代节拍,避免少知而迷、无知而乱,努力成为做好工作的行家里手。”您认为,如何解决干部不能为、不想为、不敢为的问题?
谢春涛:面对知识爆炸的时代,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一方面,领导干部个人必须努力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勤于学、敏于思,丰富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打牢履职尽责的知识基础。
另一方面,各级党组织应建立健全对领导干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对于敢担当、能担当、干成事的领导干部,应该表彰重用;对于不作为、不担当、失职失责的领导干部,必须严肃问责。中央出台的《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和《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有利于进一步解决部分领导干部不作为问题。
靳铭:不能为的问题,根子在能力恐慌、本领恐慌。对此,一方面要在学习中提升能力。既要注重理论学习,又要联系实际学习。另一方面,要在实践中提升能力,把艰苦条件作为历练意志品质最好的环境,为“能为”“想为”“敢为”打下好的基础。
不想为的问题,核心是有没有对党和国家事业的责任感、对为人民谋福祉的使命感。培养党的干部,要教育他们时刻不忘初心,牢记责任,恪守职责,不断强化党性修养,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做到对党绝对忠诚,始终知行合一,自觉把个人进步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激励他们在干事创业中实现人生价值。
不敢为的问题,既有消极懈怠、畏难情绪等因素,也有受“干得多容易有失误”的错误认识影响,宁愿干稳妥事、当“太平官”。因此,在提升干部素质、激发创业热情的基础上,要根据实际研究改进干部评价标准,多鼓励多引导,为干部甩开膀子干事业消除不必要的后顾之忧。
(本报记者 王昊魁 罗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