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02日 星期二

    朱生豪与莎士比亚的中国故事

    ——评《诗侣莎魂:我的父母朱生豪、宋清如》

    作者:李伟民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02日 10版)
    1947年,世界书局的莎剧全集出版海报 图片选自《诗侣莎魂:我的父母朱生豪、宋清如》
    朱生豪译《威尼斯商人》手稿 图片选自《诗侣莎魂:我的父母朱生豪、宋清如》
    朱生豪、宋清如结婚照 图片选自《诗侣莎魂:我的父母朱生豪、宋清如》

        【今日书评】

     

        吾中华地处亚洲东部,神山屹屹,五洲钟奇,晚清海通以来,西学东渐,自兹莎学以降,译者论者语流百年,将莎剧神理,融会于心,译(易)而戏之,歌而论之,朱生豪为其佼佼者也。在近两百年中国莎士比亚传播史上,朱生豪以其天才的译笔,诗人的才华和爱国者的精神,在中华莎学翻译史上留下了不朽的汉语莎剧全集,奠定了莎剧翻译家的地位。而他的妻子宋清如则在“信知梦有痕”的三生缘中用自己的一生守护着朱生豪和他天才的莎剧译作。

     

     

        “殷忧启圣,多难兴邦”,朱生豪“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他是在民族和国家饱受外来凌辱时期成就译莎之功的,更是在宋清如之爱的浇灌下译竣莎剧的。朱译莎剧以其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涵养以及对莎剧内蕴准确之理解,使其在中国莎学史、翻译史上已经成为文化符号、翻译标准和经典文本。而他们的儿子,朱尚刚则迄童年开始不断受到家庭中,中国优秀知识分子文化精神的浸染,壮年以后致力于父母朱生豪、宋清如性格和人生命运的抒写,为莎学界、翻译界留下了一部情感真挚、资料翔实、别具文采的《诗侶莎魂:我的父母朱生豪、宋清如》(以下简称《诗侶莎魂》)。

     

        朱尚刚先生的《诗侶莎魂》。为我们还原、描绘了作为优秀中国知识分子朱生豪、宋清如的译莎和情感的传奇经历。我认为,将这部传记置于我国优秀传记之林是毫不逊色的。向世界讲好莎学和朱生豪的中国故事,这是一个文明古国面对当代应当具有的大国文化担当,在“一带一路”的宏伟构想和实践中,借助莎氏的世界性、国际性,讲好“朱生豪与莎士比亚的中国故事”乃是我们文化自信的生动写照。

     

     

        在中国翻译莎士比亚的译者中,朱生豪占有着最为突出的位置。因为,在朱生豪身边有一位伟大而平凡的女性——宋清如,正是她在抖落浑身尘埃,驱逐沉重灵魂之后,像轻烟一样无拘无束和自由自在,让读者从莎剧译文里,读出朱生豪、宋清如一同在雨声中做梦,一同在雨声中失眠的爱之心弦。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达到了如此的高度,将莎剧以准确、畅达、优美和传神的中国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译文以散文的形式,既有诗的韵味,也以白话口语形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莎剧译文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受到几代汉语读者们的喜爱。朱生豪将莎士比亚戏剧以具有强烈诗歌韵味的口语化散文形式表达出来,具有不是形式上的诗词,而创作了胜似诗词的翻译莎作的译作。

     

        钱塘江畔的之江大学“错落红楼花烂漫,四海英才同契……风流千古终相忆”。有感于其风光之旖旎,我曾多次流连于此的红墙绿瓦之间。夏承焘在《望江南》中描述了之江大学面对江潮塔影那如诗如画的美景:“之江好,带水绕钱塘。一道秋光天上下,五更潮动月茫茫,窗户挂银潢。”朱生豪在门对江潮,山横塔影的之江大学国文系读书时,一代词宗夏承焘对朱生豪的勤奋和才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之江大学读书四年,秦望山的弦歌塔影,晨暾夜月,瞑涛霏雪,芳树丹枫使朱生豪整日浸淫夜之江——那极富诗意的环境中,山上的红叶歌鸟,流泉风涛,江边的晨暾晚照,渔歌萤火熏陶着诗人的情感,启迪了诗人的灵感。朱生豪与宋清如诸诗友或放情山林或行吟湖畔,伴着弦歌潮汐,拈韵填词。在如雪芦花的西溪赏芦时,朱生豪眼望照眼芦花和零落阡陌,“遥想:孤舟寒月夜/今宵清梦到苇边”“零落古词魂,孤庵我拜君/月明溪水影无痕/飞絮飘蓬千万恨/繁华事逐香尘/漫忆徐郎诗句好,流水梦,落花心。”面对清幽的景色和寒霜中的一叶孤舟,朱生豪和宋清如共同在苇边做神游的美梦,寻找着灵魂的栖息地和精神的避难所。“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生豪和清如在孤独中咀嚼着人生的况味和酸甜苦辣,短歌微吟,诗成珠玉,其意境的深度与审美的张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人情动于中,感慨万千而不能自己。

     

     

        朱生豪、宋清如对中西诗歌都有深刻的理解,尤其是朱生豪的诗人气质和他所具有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充分调动起了莎剧汉语读者的审美感觉。朱生豪创作了众多数量的古典诗词且达到了相当的艺术高度,在莎士比亚翻译者中确实是非常少见的。莎士比亚的素体诗是五音步抑扬格,具有音乐的节奏感。朱生豪以散文译莎剧,在给汉语读者留下的感受上,诗意的审美上超越了以诗体形式翻译的莎剧,虽然是散文形式,但读起来更有诗意感。即便是莎剧原文中基本不押韵的独白,在朱生豪的译文中也押了韵,而且换韵不多(相对于外国诗歌的中译文),这很适合汉语读者的审美习惯,正所谓“美物者,贵依其本,赞事者,宜本其实”。朱生豪不但能够创作具有婉约风格的诗词,同时也能创作豪放风格的诗词,无疑这种创作才能为他翻译风格多样,既有儿女情长,又有英雄气概“变风变雅”的莎士比亚戏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从商务印书馆同时推出的朱尚刚编注的长达591页的《朱生豪小言集》,亦可以一窥朱生豪以“小言铸大爱,国难见真情”之瓦釜雷鸣。

     

        在中国的莎士比亚作品翻译者中,朱生豪可以毫无愧色地名列诗词创作最好的译者之一。朱生豪如果没有诗人的气质和才华,也就不可能成为莎剧的著名翻译家,而《诗侶莎魂》正是以作者耳濡目染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为我们描绘了生离抱憾,死别情殇的天才翻译家、诗人朱生豪和宋清如。

     

        (作者系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

     

        《诗侣莎魂:我的父母朱生豪、宋清如》朱尚刚著 商务印书馆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